企业新讯

证监会主席吴清:将投资者保护贯穿于制度建设和监管执法全流程各方面

证监会主席吴清:将投资者保护贯穿于制度建设和监管执法全流程各方面

小微 小微
62984
2024-05-16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启动仪式 记者 史丽 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表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将投保贯穿于制度建设和监管执法全流程各方面   5月15日,由中国证监会举办,新“国九条”出台后的首个“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心系投资者 携手共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振投资者信心”。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刘贵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付万军出席活动并致辞,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主持。   吴清强调,要把投资者保护贯穿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执法的全流程各方面,并详细阐述了五个“进一步”:进一步夯实投资者保护的制度基础、进一步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推动行业机构提升专业服务水平、进一步依法严打证券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畅通投资者维权救济渠道。   吴清表示,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领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国证监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和工作的重中之重。”吴清说,当前,证监会正在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新“国九条”,扎实推动资本市场“1+N”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核心内容就是一体推进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强本强基、严监严管,加快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他表示,证监会发布了一系列制度规则,包括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加强现金分红、股份减持、量化交易等方面监管,督促行业机构履职尽责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保护投资者的鲜明导向。   吴清强调,证监会将一以贯之抓好落实,把投资者保护贯穿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执法的全流程各方面。   一是进一步夯实投资者保护的制度基础。吴清说,崇尚法治、尊重规则是办好资本市场的基本前提。实现良法善治,必须遵循资本市场一般规律,更要立足中国国情,牢牢把握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这个最大的市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制定修订过程中,充分听取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意见建议,作出客观公正的专业研判,更加注重制度的公平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实质的公平保护。   二是进一步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吴清说,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投资价值的源泉。从上市公司的“入口”到持续监管,再到“出口”,都正在建立更加严格的制度安排。目的就是坚决把造假者挡在门外,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彻到公司信息披露的全过程,把尊重投资者、回报投资者的理念融入公司治理的各项机制,把“僵尸企业”、害群之马坚决清出市场。控股股东、实控人和董监高作为“关键少数”,必须挺在前面、扛起责任。   他表示,证监会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优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支持那些有创新发展潜力的公司加快做优做强,既支持优质的新兴企业健康成长,也支持优质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让投资者更好分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三是进一步推动行业机构提升专业服务水平。“行业机构连接投融资两端,必须倾注更多的精力来服务投资者。”吴清强调,要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端正经营理念,回归本源、守正创新,恪守信义义务,增强专业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更加适配的产品和服务。对标对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五不”,重视声誉管理,坚定职业操守,培育良好的行业文化和投资文化。   四是进一步依法严打证券违法犯罪行为。“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犯罪行为是资本市场的毒瘤,严重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吴清介绍,去年以来,证监会坚决落实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查办案件数量和处罚金额大幅上升。   他强调,对于“零容忍”打击证券违法犯罪,证监会的态度坚定不移。证监会将会同有关各方健全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进一步提升行政刑事衔接效率,让不法分子付出惨痛代价,切实维护市场“三公”秩序。   五是进一步畅通投资者维权救济渠道。近年来,证券法的修订,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为化解投资者纠纷,加强权益救济提供了许多新的制度机制探索,一些标志性案例相继落地。   吴清表示,证监会将不断总结经验,综合用好这些投资者保护制度工具,加大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适用力度,更好发挥调解仲裁的作用,加强诉调对接,推广示范判决机制,依法用好先行赔付、当事人承诺等,更加有力支持投资者获得赔偿救济。同时,证监会将动员各方力量,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远离非法金融活动,更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保护投资者是证券监管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项系统...
证监会发布三项制度规则 规范量化交易、投资者权益保护、 多元化解证券期货纠纷

证监会发布三项制度规则 规范量化交易、投资者权益保护、 多元化解证券期货纠纷

小微 小微
70015
2024-05-16
  5月15日,中国证监会集中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10号》《关于完善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深入推进诉源治理的工作方案》等三项与投资者保护密切相关的制度规则,就程序化交易监管、投资者权益保护、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工作作出部署。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程序化交易新规10月8日起正式实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下称《管理规定》)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有效监管、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市场通常称为“量化交易”)监管作出了全方位、系统性规定,是强化市场交易行为监管的重要举措。   一是明确程序化交易的定义和总体要求。根据《管理规定》,程序化交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或者下达交易指令在证券交易所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相关活动应遵循公平原则,不得影响证券交易所系统安全或者扰乱正常交易秩序。   二是明确报告要求。根据《管理规定》,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应按规定报告账户基本信息、资金信息、交易信息、软件信息等信息,并落实“先报告、后交易”要求,在履行报告义务后方可进行程序化交易。   三是明确交易监测和风险防控要求。《管理规定》强调,证券交易所对程序化交易实行实时监控,对异常交易行为进行重点监控。同时,进一步压实证券公司客户管理职责,明确机构投资者合规风控要求。   四是加强信息系统管理。明确对程序化交易相关的技术系统、交易单元、主机托管、交易信息系统接入等监管要求。   五是加强高频交易监管。《管理规定》明确了高频交易的定义,并从报告信息、收费、交易监控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监管要求。   六是明确监督管理安排。根据《管理规定》,程序化交易相关机构和个人违反有关规定的,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根据规定采取管理措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依法采取监管措施或进行处罚。   七是明确北向程序化交易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纳入报告管理,执行交易监控标准,其他管理事项参照适用本规定,具体办法由沪深证券交易所制定,另行公布。   前期,证监会就《管理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通过座谈、调研等方式,听取了境内外投资者和市场机构意见建议。涉及《管理规定》有关细化实施安排,证监会将指导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等在制定完善实施细则和相关业务规则时充分借鉴境外市场成熟经验,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尽快予以研究明确。《管理规定》自2024年10月8日起正式实施。   督促发行人牢固树立正确“上市观”   为推动各方树立对投资者负责的理念,强化拟上市企业行为约束,证监会此次还发布了《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10号》,该文件即日起实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要求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刊登致投资者的声明,说清上市目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融资必要性等基本情况,督促发行人牢固树立正确“上市观”。   二是明确“关键少数”可以就出现上市后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形作出延长股份锁定期的承诺,强化“关键少数”与投资者共担风险的意识。   三是完善上市后分红政策的信息披露规则,以利于投资者形成稳定的回报预期。   四是强化未盈利企业相关信息披露,要求其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等前瞻性信息,向投资者充分揭示未来发展前景,便于投资者作出决策。   据悉,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践行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职责,抓好规则落地执行,压紧压实发行监管全链条各方责任,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提升资本市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   此外,证监会还发布了《关于完善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深入推进诉源治理的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从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包括:立足预防,源头减少矛盾产生;立足调解,充分发挥调解基础性作用;立足法治,综合运用纠纷多元化解“工具箱”;行政与司法联动,探索优化和法院的诉调对接;立足实践,开展重点纠纷领域专项治理;统筹协调,强化诉源治理各项保障。   《工作方案》强调,要扎实做好投资者行为和诉求调研工作,持续开展对投资者行为的评估调查研究,利用市场数据优势做好投资者行为以及市场热点、矛盾焦点的跟踪分析研判。同时,压实经营机构、派出机构基层主阵地责任,探索建立经营机构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评估评价体系,将投诉处理、多元解纷、诉源治理工作纳入评价范围。   《工作方案》详细介绍了纠纷多元化解“工具箱”,包括积极发挥先行赔付制度作用,用好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和责令回购制度,深化探索行业仲裁及仲调对接机制,探索综合运用解纷“工具箱”等。《工作方案》强调,做好先行赔付宣传推广,提升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相关证券公司等主体的赔付意愿,进一步发挥先行赔付...
严把IPO准入关 发行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严把IPO准入关 发行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小微 小微
57236
2024-05-11
  数据显示,截至5月10日,今年以来已有134家公司IPO终止(撤回),其中沪深主板公司42家、科创板20家、创业板37家、北交所35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市场人士看来,严把IPO准入关,发行市场生态持续优化,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申报质量提升,从源头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大幅提高现场检查比例、严格上市门槛等制度预期,将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整体质量,促进市场秩序规范,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企业:树立正确“上市观”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4月以来,IPO终止(撤回)公司家数大幅攀升,上市申请频现撤销。   多数拟上市企业是在交易所一轮、二轮问询后主动撤回材料的,也有不少公司在首轮问询后便宣告“撤退”。此外,还有多家过会企业撤回IPO。例如,深交所5月7日公告,因景创科技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决定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此前,景创科技已在创业板IPO过会。   “IPO全流程严监管是撤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认为,除企业自身财务状况、会计处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外,不符合板块定位等因素也是一些拟上市企业打“退堂鼓”的原因。   IPO终止(撤回)并不意味着“一撤了之”。例如,晶宇环境在经过深交所现场督导后撤回上市申请,但仍收到罚单,并且保荐人、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和多名责任人员被“双罚”,体现了严惩“一督就撤”“带病闯关”的监管导向。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此举将倒逼拟IPO企业树立“申报即担责”的理念和正确的“上市观”,确保IPO发行申请文件特别是经营财务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防范滥竽充数的不良企业涌入。   券商:压实“看门人”责任   从近期监管动态看,新“国九条”所要求的穿透式监管已对包括发行上市在内的多个领域进行规范。“看门人”责任及“价值发现”能力被不断压实,倒逼券商业务规范、能力持续优化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对券商的罚单明显增多,至少逾20家券商收到证监会、各地证监局和沪深北交易所等发出的60张警示函或行政监管措施。仅在4月30日一天,多地证监局就连发十余张罚单,指向多家头部券商。   从违规内容看,投行业务、经纪业务、资管业务和自营业务等各主营业务领域均有涉及。   其中,广东证监局5月6日对国信证券出具警示函,认为该公司作为奥普特的首发上市保荐机构,在持续督导过程中存在违规情形。具体来看,包括未及时督促奥普特履行募投计划变更审议及披露程序、未纠正奥普特使用其他募集专户发放薪酬问题。华金证券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新“国九条”和后续配套细则的落地,券商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环境,包括发行承销监管的加强、交易监管的完善等。这些措施将要求券商不断提升自身的合规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资本市场整肃乱象、重塑价值,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从监管部门释放的政策信号看,IPO监管将持续加码。   一方面,上市门槛要求更加严格。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等举措有助于筛选出更具竞争力和成长潜力的企业进入市场,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促进资本有效配置。   “上市门槛的提高和板块功能的凸显,有利于充分发挥筛选作用,优中选优并引导企业分流到适合的板块上市。”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律师、国浩金融证券合规委员会主任黄江东说。   另一方面,现场检查比例将大幅提高。证监会近日公布的2024年度部门预算显示,证监会明确组织部署首发企业检查比例不低于25%,而2023年这一比例为不低于5%。   “扩大对在审企业现场检查覆盖面,将对那些心存侥幸、‘带病申报’的拟上市企业产生震慑力,使其知难而退,出清劣币,进而从源头上净化市场生态,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表示。 (责任编辑:王晨曦)...
严监管信号持续释放 新“国九条”发布以来券商收59张罚单

严监管信号持续释放 新“国九条”发布以来券商收59张罚单

小微 小微
55923
2024-05-08
  自新“国九条”发布以来,监管对中介机构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5月7日,监管部门已累计向券商下发59张罚单,涉及21家券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与以往相比,近期的罚单发布更密集、覆盖范围更广,尤其是头部券商罚单量明显增加。处罚力度也从严从重,一案多罚、追责倒查等措施频现。从处罚领域来看,投行业务集中遭罚,特别是对定增业务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倒逼相关机构提升专业性、合规性。   监管密集处罚中介机构,旨在从源头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对中介机构的从严监管正在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券商未来需不断提升执业质量,严格核查保荐项目,切实履行好“看门人”职责。   定增违规集中受罚   投行业务一直是监管处罚的重点领域,特别是IPO业务。不同于以往的是,监管的焦点不仅在IPO业务上,还扩展到了定向增发业务上。   近期,多家券商因定增业务违规被立案调查或处罚。5月5日,华西证券公告,因在金通灵2019年非公开发行股票保荐项目的执业过程中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华西证券的保荐业务资格被暂停6个月。   4月中旬,东吴证券因涉嫌国美通讯、紫鑫药业非公开发行股票保荐业务未勤勉尽责,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稍早之前,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因在相关主体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中核钛白2023年非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涉嫌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全面注册制下,更需要从全链条各个环节严加监管。”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企业IPO后的持续督导、定增项目、可转债项目等,具有资本运作上的连续性,同时相互关联。监管强调压实中介机构全链条责任,警示投行不仅要在IPO项目上严格执行规则,同时也在其他业务中保持高度的警觉和审慎。   处罚从严从重从快   新“国九条”发布之后,监管处罚展现出快查快办、从严处罚的特点,进一步提升了中介机构的违法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4月12日至今,已有21家券商收到监管部门出具的罚单,罚单数量59张。仅4月30日当天,监管部门就“一口气”发布13张罚单。此外,监管处罚加速落地,如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从被立案到被处罚,用时仅一周。   监管机构的处罚措施不仅包括出具警示函、书面警示和责令改正,对于违规严重的券商,还面临着被暂停相关业务资格,如华西证券被暂停保荐业务资格6个月。   机构被罚,相关责任人亦难辞其咎。在上述59张罚单中,有35张罚单直接指向个人。其中,诚通证券(原新时代证券)成为领取罚单数量最多的券商,其相关罚单数量高达11份,指向个人的罚单共有10张,均在同一天内公示。   进一步压实“看门人”责任   在业内人士看来,券商近期密集被罚,表明监管部门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的决心,未来中介机构的责任将进一步压实。   新“国九条”明确,要强化发行上市全链条责任,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坚持“申报即担责”,严查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问题。   华金证券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国九条”以及后续配套细则的落地,有助于资本市场整肃乱象,重塑价值,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上市公司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券商也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环境,包括发行承销监管的加强、交易监管的完善等,这将要求券商不断提升自身的合规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新的监管背景下,证券公司需要履行好职责。从投资者利益出发,一方面健全内部决策和责任机制,勤勉尽责,以可投性为导向执业展业;另一方面,也要持续辅导和陪伴更多发行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信建投相关人士说。 (责任编辑:王擎宇)...
年报收官一批财务类退市公司现身 “应退尽退”已是大势所趋

年报收官一批财务类退市公司现身 “应退尽退”已是大势所趋

小微 小微
71859
2024-05-08
  随着2023年年报收官,一批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面临退市的A股上市公司也浮出水面。据不完全统计,有9家公司因2023年财务指标尚未改善、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等原因锁定财务类退市。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时,近期A股退市节奏加快,仅5月6日当天,就有*ST左江、*ST三盛、*ST太安、*ST越博、*ST中期等5家公司公告,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同日,ST中南发布存在可能因股票收盘价连续低于1元/股而被终止上市的第九次风险提示公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此,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年报披露期结束后,一批公司锁定退市,反映监管对于业绩不达标和违规上市公司的“零容忍”,有助于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整体质量,为优质公司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推动市场的“优胜劣汰”。   财务类退市公司浮出水面   2023年年报收官后,有9家公司存在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其中,有的公司因2023年的财务指标未能改善加入退市名单,例如,*ST左江、*ST中期、*ST碳元等公司年度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   个别公司因会计师事务所对年报的审计结果为无法表示意见而加入退市阵营。例如,*ST商城、*ST园城等公司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同时,年内面值退市的数量明显增多。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ST华仪、*ST泛海、*ST柏龙、*ST爱迪、ST鸿达、ST贵人、ST星源等7家公司因触发面值退市条件已被终止上市并摘牌,*ST世茂、ST中南、*ST美尚、*ST美盛、*ST民控、*ST太安等提前锁定面值退市。   “面值退市的增多体现了市场化退市机制正在发挥作用,当公司股价持续低于面值时将相关公司淘汰,有助于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卢若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的案例陆续涌现。继*ST新海成为2024年首个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案例后,*ST博天也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于4月25日被终止上市暨摘牌。*ST华仪因查实财务造假被实施重大违法退市风险警示,因为风险充分释放,公司提前被交易类退市出清。   此外,还有一些公司面临多重风险。例如,*ST新纺不仅年报被“非标”,还因过往年报涉嫌虚假记载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并且,公司股票自4月30日停牌,截至停牌前的4月29日收盘价0.46元/股,已连续19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濒临面值退市。   在交易类、财务类、重大违法类等多元化退市并重格局下,A股市场常态化退市趋势将延续,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或进一步强化。   严格强制退市标准   今年以来,监管层严格强制退市标准,坚决出清不合格上市公司的信号愈发清晰,不少绩差股逐渐被投资者抛弃。   在2023年年报披露后,多只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绩差股股价多日下跌。Wind数据显示,5月7日当天,ST板块多股跌停,包括*ST巴安、*ST银江、ST迪马、ST航高、ST摩登等跌停。   个别公司规避退市风险警示或规避退市的行为,也受到监管部门的质疑和关注。例如,深交所网站5月6日披露关于对海南高速2023年年报的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规避退市风险警示的情形。   A股退市改革已迈入新阶段。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大退市监管力度。证监会4月12日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提出,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沪深交易所4月30日正式发布修订后的《股票上市规则》,其中提及,严格重大违法类、规范类、财务类和交易类四类强制退市标准,更加精准实现“应退尽退”,推动形成进退有序、及时出清的格局。   在陈雳看来,常态化退市机制将有助于畅通好市场“出口”,实现投融资的动态平衡,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同时有助于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投资者在面临退市风险时,会更加注重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 (责任编辑:王擎宇)...
整体业绩持续修复 内生动能不断集聚 年报五大亮点看沪深上市公司新变化

整体业绩持续修复 内生动能不断集聚 年报五大亮点看沪深上市公司新变化

小微 小微
68759
2024-05-07
  沪深两市超5000家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出炉。数据显示,去年沪深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2.6万亿元。其中,八成公司实现盈利,五成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同时,公司回报股东意识不断增强,现金分红水平持续维持高位,并积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此外,海外业务收入创新高,“新三样”释放新动能。伴随着旅游出行复苏,酒店餐饮和旅游业也扭亏为盈。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3年,面对国内外多重因素挑战,A股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持续修复,内生动能不断集聚,回报能力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八成公司实现盈利   五成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   2023年,面对国内外多重因素挑战,沪深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持续修复,内生动能不断集聚。   一方面,沪深上市公司总体盈利改善。2023年,沪深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2.6万亿元,同比增长0.9%;净利润5.3万亿元,同比下降1.3%。其中,78.4%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51.4%的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扣除金融业,实体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4万亿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2.9万亿元,同比下降3.1%,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同比微增0.4%。   从申万28个实体一级行业来看,14个行业盈利实现增长,商贸零售、社会服务、传媒、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行业盈利增速居前。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相当于GDP的约六成,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2.6%,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总亏损大幅收窄,经营状况边际改善。2023年,上市公司总亏损金额和巨亏公司家数大幅减少。1105家亏损公司合计亏损4826.9亿元,同比减亏25.9%,亏损金额超100亿元的公司由上年的10家减少至1家。其中,国航、东航、南航2023年合计减亏952.6亿元,是减亏整体的重要来源。   据统计,亏损公司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亏损额占比超四成,亏损额最大的五家公司为合力泰、绿地控股、ST世茂、*ST金科、中国东航。   此外,实体企业盈利正在逐步修复,盈利增速下半年由负转正,去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5%、8.4%,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实体企业造血功能不断提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6.4万亿元,同比增长9.2%,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的比值从2.0倍增长至2.3倍。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9.9%   高新技术制造业投产势头强劲   在稳固经济“基本盘”的同时,沪深上市公司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其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力点。据统计,2023年沪深实体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6万亿元,同比增长9.9%,研发投入相当于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约五成;研发强度(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2.5%,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研发强度分别高达10.9%、4.9%。研发强度大于10%的公司家数占比16.5%,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253家公司研发投入大于10亿元。   此外,随着盈利和经营现金流修复,上市公司投产意愿提升。2023年实体企业资本开支合计5.0万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投产势头强劲,铁路、船舶、航空航天、汽车等14个细分领域资本开支同比增长超10%。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基建相关产业投资支出同比分别增长33.7%、14.0%,持续发挥了稳经济促发展的作用。   分红家数和分红金额创新高   28家公司预计现金分红超百亿元   随着A股分红机制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在自身稳定发展的同时,对投资者的回馈意识明显加强,A股现金分红家数和金额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数据显示,合计3635家公司公告2023年年报现金分红,家数占比70.9%;共宣告现金分红2.0万亿元,上市公司公告分红的数量、分红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0.9%、1.2%,均刷新了历史新高。其中,28家公司预计现金分红超百亿元,还有不少公司提出中期分红计划。比如,国有五大行首次集体推出中期分红安排。   海外业务收入创新高   “新三样”释放新动能   2023年,沪深实体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在高基数上再创新高,占总收入比例为12.8%,相当于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约两成;同比增长5.2%,增幅高于我国货物贸易0.6%的出口增速,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不断增强。   同时,资本市场聚集并培育了大量“新三样”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科技含量。2023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行业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合计同比增长32.3%,高于相关行业全国出口收入29.9%的增速。其中,比亚迪、宁德时代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均增长70%以上。   房地产负面影响持续下降,家用电器、工程机械等地产产业链通...
稳主业增动能重回报 深市公司以“质”致远蓄势未来

稳主业增动能重回报 深市公司以“质”致远蓄势未来

小微 小微
62842
2024-05-07
  日前,深市上市公司一季度整体成绩单出炉。2024年一季度,深市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良好,细分行业表现亮眼——合计营业收入为4.71万亿元,合计净利润为2573.55亿元,7个行业净利润增速超过20%。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一成绩延续了2023年的稳健态势。数据显示,深市上市公司2023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74万亿元,合计实现净利润9824.71亿元,整体经营业绩稳中有升。   开局良好 细分行业表现亮眼   从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一季报来看,深市主板公司创新蓝筹“市场稳定器”作用持续体现,创业板公司“优创新、高成长”特色愈发显著,两个板块有不少细分行业表现亮眼。   2023年,深市主板公司突破1500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87万亿元,实现净利润7540.61亿元,已汇聚千亿市值公司超过20家,涌现出一批如美的集团、比亚迪等优质链主型企业,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稳定。   同期,深市创业板公司突破1340家,去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7万亿元,同比增长6.46%,实现净利润2284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5.70%。其中,近六成公司实现收入正增长,超三成公司连续两年实现收入正增长,发展动能强劲。   以阳光电源为例,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2亿元,同比增长79%;归母净利润94.4亿元,同比增长163%。因逆变器、储能、新能源投资开发三项主营业务毛利率的提升,2023年阳光电源整体毛利率较2022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至30.4%。2024年一季度,阳光电源实现净利润20.96亿元,同比增长39.05%,公司逆变器、储能等主营业务延续高盈利态势。   跑好2024年首季第一棒的深市公司还有许多。2024年一季度,1597家深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其中193家公司收入增速超过50%,71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翻倍式增长;1501家深市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691家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50%,441家公司实现净利润翻倍式增长。   具体到细分行业,2024年一季度,深市7个行业净利润增速超过20%。其中,先进制造领域内电子行业净利润较上年同期接近翻倍;通信行业深市公司整体发展稳健,开局良好,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2.15%;轻工制造行业公司盈利回升,期内净利润同比上升27.68%;绿色低碳领域趋势向好,未来可期,环保行业公司2024年一季度整体净利润同比上升20.08%。   此外,社会服务、公用事业行业深市公司继续发挥稳经济、促发展作用,2024一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6.59%、30.27%;交通运输行业深市公司加速复苏,业绩增长明显,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达20.9%。例如,深圳能源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上升74.29%,申通快递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3.20%。   增强动能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蓄势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创新动能,是深市公司鲜明的底色。一直以来,深市上市公司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发展内生动力不断积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   2023年全年,深市IPO和再融资金额中,超六成募集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   深市上市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合计超过7400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408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11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一季度,深市公司研发费用合计1492.94亿元,同比增长6.6%,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37%,较上年同期提升0.18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通信、计算机、国防军工等高新技术行业研发力度较大,2024年一季度研发强度分别达到12.55%、9.02%和7.48%。   15家深市公司2024年一季度研发费用突破10亿元。行业龙头公司注重技术研发投入,比亚迪、中兴通讯、宁德时代、美的集团、京东方A研发费用分别达到106.11亿元、63.76亿元、43.40亿元、35.95亿元和27.26亿元。其中,比亚迪研发费用较2023年同期增长70.10%,公司通过大力加强研发投入持续稳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在长期研发投入的推动下,深市公司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先进制造领域,中联重科成功研制全球最大额定起重力矩2万吨米塔式起重机、全球最高风电吊装ZCC17000履带起重机;数字经济领域,中兴通讯完成业界首个5G IoT NTN商用手机及物联终端直连卫星外场验证及NR-NTN低轨卫星宽带业务实验室验证;绿色低碳领域,宁德时代发布了集长寿命、高安全、高效率多种优势的零辅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   注重长期 ...
外资增配中国资产加速 A股“红五月”可期

外资增配中国资产加速 A股“红五月”可期

小微 小微
63237
2024-05-06
  4月底,A股市场整体上涨,沪指站上3100点,并创出今年以来新高,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等其他主要指数也显著反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五一”假期,海外市场表现普遍较佳,其中中国资产表现亮眼。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5月1日至3日累计涨幅达8.47%,港股市场同样在假期延续了上涨态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望5月市场表现,机构普遍乐观,认为在海外货币政策宽松、外资继续流入、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超预期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共振下,A股市场风险偏好有望获提振,主要指数或在二季度至三季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外资增配中国资产加速   “五一”假期,海外权益资产多数飘红。其中,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领涨,5月1日至3日累计涨幅达8.47%;恒生指数同样表现较佳。   宏观事件方面,美联储5月议息会议表态偏鸽,市场对于美联储货币超预期紧缩的担忧得到缓解。不仅如此,美国4月非农就业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需求边际走弱,非农就业数据是美联储最为看重的政策指标之一,短线市场对降息预期的交易有所升温。   中银国际证券对此表示,美元流动性的边际缓和有望持续为此前低配的新兴市场资产带来利好,“五一”假期港股资产已经出现大涨,预计未来一段时间A股将同样受益于海外资金流动性的宽松。   从前期市场表现来看,北向资金已出现明显回流,4月22日至4月30日的7个交易日内累计净买入281亿元,外资对A股风险偏好阶段性回升。机构普遍认为,当前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配置意愿较强烈,绩优成长风格或更受关注。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国内宏观数据向好,进一步提升了外资对中国资产的风险偏好。稳定的宏观环境、较低的通胀以及估值仍在洼地使得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资金的“避风港”。   A股5月行情可期   展望5月A股市场表现,中信证券表示,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整体超预期,宏观景气度正向盈利端缓慢传导。后续,随着财报季落幕、美元降息预期明确、资本市场改革预期开始强化、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A股市场的资金博弈将趋于缓和。预计在“绩优成长、活跃主题、红利品种”三足鼎立的背景下,A股5月行情将更稳更持续。   招商证券表示,一季报披露数据显示,非金融板块(剔除地产及地产链、新能源等行业)2024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增速转正至1.6%,也是相同口径成分股净利润自2022年三季度以来首次转正。二季度专项债和特别国债项目有望加速落地,叠加出口改善形势,预计二、三季度企业盈利有望进一步改善。   在招商证券看来,国内资金风险偏好有望改善,叠加海外资金加速流入中国资产,5月A股有望延续此前经济基本面和流动性双双改善的态势,主要指数或在二季度至三季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海证券建议投资者在二季度的投资策略保持积极有为的基调。该机构认为,在经济保持向好,外资显著流入的背景下,中国资产将延续修复,拾级而上。   配置方向仍有分歧   不过,对于后续资产配置方向,机构尚未形成一致主线。看好成长板块、红利资产以及传统蓝筹白马股的机构均有分布。   国海证券表示,随着5月市场进入业绩空窗期,基本面交易或转向主题投资,成长风格或将在产业趋势持续催化下跑赢。   中信证券看好红利品种,认为该板块在4月下旬的调整为长线资金布局提供了更好的阶段性窗口。该机构建议投资者配置红利品种更加聚焦现金回报的稳定性,适当规避盈利周期性波动显著的行业。   招商证券认为,今年一季报确认了A股资本开支增速下行、自由现金流改善、分红比例持续提升的趋势,A股给投资者带来的真实内在回报正不断提升。净资产收益率、自由现金流双高的龙头有望成为新的投资趋势。此外,科技风格在业绩披露期结束后有望重新回归,市场将呈现中证A50指数、沪深300指数和科创50指数驱动再上台阶的局面。   兴业证券认为,海外资金的进场将与内资机构形成共振,银行、有色金属、电力设备、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等板块代表的“核心资产”将是未来市场上涨的主线。   兴业证券表示,龙头风格已经成为今年取得超额收益的重要源头。该机构统计了申万31个一级行业年初以来的涨跌幅中位数,发现各行业中市值前5大龙头股,无一例外均较行业整体表现出明显的超额收益。 (责任编辑:张紫祎)...
北交所公司去年九成实现盈利

北交所公司去年九成实现盈利

小微 小微
81149
2024-05-06
  年报季收官,北交所上市公司亮出的成绩单可圈可点。截至4月30日,北交所全部248家公司均已按时披露2023年年报。整体来看,去年北交所公司在承压中走出一条稳健的复苏曲线,近六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超九成实现盈利,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韧性与活力凸显。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3年是高质量建设北交所的关键之年。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北交所公司的经营状况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48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去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37.44亿元,平均每家营业收入超过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近六成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26家企业的营收增幅超过30%。从另一重要指标看,北交所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26.96亿元,平均到每家为5119.26万元,盈利企业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达91.1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截至目前,北交所公司中的中小企业占比超过八成。面对不利因素,中小企业发挥灵活的优势,抓住产业发展机遇,迸发出发展活力。据统计,去年北交所93.07%的中小企业实现盈利,其中近半数更是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长。比如隧道智能装备企业五新隧装经营业绩创新高,实现净利润1.64亿元,同比增长110.55%。光学玻璃企业戈碧迦拓展特种功能玻璃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长127.37%。   “专精特新”集聚,北交所五成以上公司已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这些“小巨人”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指标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曙光数创、锦波生物等多家公司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为中国制造增添新亮色。记者注意到,去年北交所相关产业公司正加快“出海”步伐。新能源方面,如锂电材料龙头贝特瑞连续14年负极出货量全球第一,去年加快推进印尼负极材料项目、摩洛哥正极材料项目开工建设。   光伏产业公司呈现高增长势头,去年平均净利润达2.05亿元,同比增长44.24%。如光伏设备企业连城数控出货规模实现大幅增长,全年净利润达6.81亿元,同比增长50.66%。受益于国内乘用车产销数量增长,北交所汽车零部件企业业绩增势较好,八成公司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长25.55%。   研发方面,北交所公司的投入在持续提升。数据显示,去年248家企业的研发支出共计87亿元,同比增长6.37%,实现连续三年增长。进一步来看,超七成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平均研发强度超过5%,约为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的3.5倍。 (责任编辑:张紫祎)...
透视A股一季报:三大行业景气度高企 “新”赛道发展提质

透视A股一季报:三大行业景气度高企 “新”赛道发展提质

小微 小微
75288
2024-04-30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呈现回升向好的态势。新鲜出炉的A股上市公司一季报印证了这一势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4月29日16时,A股已有3973家公司披露2024年一季报。其中,3105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近八成;2246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正增长,63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倍增。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行业来看,凭借行业景气度高企,电子通信、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行业内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改善;汽车板块喜报频传,多家公司业绩成倍增长。与此同时,受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需求减少或价格承压等因素的影响,建筑材料、钢铁等行业整体下行,此前高歌猛进的光伏、锂电等“新”产业发展“减速”,并从重规模、拼增速转向调结构、求稳健。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八成公司实现盈利 强者恒强   据统计,截至4月29日16时,A股共有3973家公司披露一季报,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万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164.34亿元。其中,3105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近八成;791家公司盈利超1亿元,192家公司盈利超5亿元。   3973家公司中,有2246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占比57%;985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超过50%;63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超过100%。   从申万分类一级行业来看,31个行业中,21个行业2024年一季度实现了营业收入稳中有升。社会服务、电子、食品饮料、传媒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速领先,分别为15%、11.7%、9.5%和9.4%。   归母净利润方面,19个行业实现不同程度增长,汽车、电子、轻工制造增速居前,分别为52.6%、43.4%和41.6%。   盈利能力方面,申万分类一级行业中,食品饮料、美容护理、医药生物、公共事业等行业销售毛利率与销售净利率增幅居前。   今年一季度,龙头企业表现依旧稳健,中国移动、中国平安、中国电信、江西铜业营业收入规模居前,均超过千亿元,中国神华、宝钢股份、紫金矿业、立讯精密等公司收入规模均超过500亿元,中国海油、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五粮液等公司的归母净利润规模均超百亿元。   景气高企 三大行业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行业回暖、产品销售旺盛、主营产品“量价齐升”均是扮靓一季报的关键词。从行业来看,电子通信、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行业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具体来看,受益于全球半导体周期见底回升及AI技术爆发,电子、通信行业业绩增速较高且改善较为显著。例如,长盈精密一季度盈利3.09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30%,创第一季度历史新高。澜起科技当季盈利2.23亿元,同比增长1032.86%;其表示,一季度内存接口芯片需求实现恢复性增长,公司部分新产品开始规模出货,推动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涨提振相关公司业绩,有色金属细分板块盈利增速也由负转正,工业金属、贵金属等板块业绩增速明显。其中,铝行业一季度整体归母净利润变动幅度由2023年的-3%增至今年的6%,白银行业增速由2023年的3.8%增至今年的192.5%,铜、黄金板块也有较大增幅。上市公司层面,中铝国际以3343%的净利润增幅位居有色金属行业榜首,腾远钴业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705.74%至1.44亿元。西部黄金、湖南白银一季度业绩均实现倍增。   石油化工板块盈利能力加快修复。其中,中国海油一季度净利润接近400亿元,贝肯能源、上海石化、博迈科等均扭亏为盈。炼化龙头恒力石化一季度实现盈利21.4亿元,同比增长109.8%;公司表示,其主导产品芳烃链PX、纯苯等维持较高景气周期,醋酸、己二酸及液氨等煤化工产品盈利情况较好,上游成本下行、下游需求回暖,叠加项目投产节奏加快,公司盈利能力加快修复。   “新”赛道提质 稳中求进应对挑战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和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下,汽车产业链一季度延续了强劲的增长态势。近200家公司中,超七成企业业绩实现正增长。其中,汽车零配件厂商长华集团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10970%至4490万元。长城汽车净利润同比增长1752%。上述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另一方面与其新能源汽车业务板块较快发展有关。   另有多家细分领域公司站上行业发展风口,实现业绩大幅增长。例如,动物营养添加剂龙头安迪苏一季度净利润为2.77亿元,同比增长18512.09%。在钛白粉、甲烷氯化物产品“量价齐升”拉动下,鲁北化工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达到3131%。   不过,有人欢喜也有人愁。受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需求减少或价格承压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有1855家公司业绩有所下滑。分行业来看,建筑材料、煤炭、钢铁、商贸零...
最新评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