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趣谈

小微 小微
79430
2025月09月12日

(原标题:税收趣谈)

税收趣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韩明睿

税收趣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世上只有死亡和纳税是逃不掉的。两者作为话题的区别是,税收要比死亡乏味得多。有无数以生死为中心的文艺创作,主题是税的作品却寥寥无几。至于税务题材的非虚构书籍,大多要么是在教人处理纳税事宜,要么就是学术研究,都谈不上生动,没有多少人会出于工作之外的原因去读。但两位经济学家迈克尔・基恩和乔尔・斯莱姆罗德的著作《税的荒唐与智慧:历史上的税收故事》,不仅纳入了税收史上大量趣味横生的故事,还以此向读者介绍了学界关于税收的诸多研究发现,让人在捧腹之余也能有学识上的收获。

对谁征税

古往今来所有政府都需要为自己的开支融资。当代常见的税种有公司与个人的所得税、增值税等。在货币体系被发明出来之前,税收还曾体现为征收粮食。其实历史上出现过的税收种类远不止这些。如果把税收定义为政府依靠强制力从民间汲取资源,那么中外都存在过的劳役实际上就是人民以劳务形式缴纳的税,金字塔和长城便是其遗迹。兵役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劳役,劳务项目是战斗或后勤,由于可能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奥斯曼帝国和日本曾被叫做“血税”。直接征兵或摊派徭役,让政府不必先行征收货币形式的税,再以经济激励吸引国民或外国雇佣兵提供军事人力服务。因此这两种税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

政府永远不会嫌自己手里的钱太多,事实上大部分时候都无法完全满足支出意愿,经常捉襟见肘,所以有时会诉诸一些特别的办法。政府发行货币时,可以获得货币价值与其发行成本之差,这一差额被称为“铸币税”。而超发货币,靠通胀减少政府债务的实际余额,又等于进一步加征了铸币税。这种做法及其运作原理现已为人们所熟悉。政府还能对一些行业的准入设限,再出售垄断性质的特许经营权。这在几百年前颇为盛行。从西欧出发开展贸易和殖民,以“东印度公司”“非洲公司”等为名的那些公司,是最著名的例子。当时这些欧洲国家内部,同样有如此官方授权的垄断企业,仅在英国就存在于盐、醋、鱼干等行业。当然,政府也可直接出资建立垄断企业,并向消费者收取高价。此外,罚款也被不少地方的政府开辟为财源,有些还超出法规准许的范围横征暴敛。

有的政府还征收过一些更奇异的税种,除了收钱这一共同点之外,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想治理真实或虚幻的“社会弊病”。彼得大帝在俄国推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中,有一项是开征年度胡须税,意在终结他眼中极为落后的贵族蓄须传统,堪称如今对烟草、含糖饮料等有害健康的商品征收特别税的先声。更多此类税种旨在让财力更强的人承担更多税收,这既可以说是为了公平,对统治者来说也是客观所需,毕竟从穷人那里本就收不上来什么钱。英国曾对家中炉灶按个数征税,理由是炉灶越多意味着房主越富有。但这使得税务员必须入户调查,工作量较大且影响隐私,还容易因信息隐蔽引发腐败和逃税。炉灶税后来被窗户税取代,其设想同样是窗户数量很大程度上能代表房屋价值,而且在街上一望即知。窗户作为征税指标的公开性,减少了逃避税负的问题,但不能完全消除。就像经济学家们喜欢说的那样,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除了在税务员到来前临时遮掩或封堵一些窗户之外,奇形怪状的通风口、相邻房间共用一整个窗口等情况也开始出现。究竟什么算是窗户,以及什么样的窗户设计应被认定为是一扇而非两扇窗户这样的问题,突然就引起了纳税人和税务当局共同的浓厚兴趣。波兰、荷兰、日本和越南曾根据建筑临街面的宽度征收房产税,也引得人们把房子造得窄而高。

历史上有的统治者依照某种身份标准划分纳税人的应缴税额档次,最常见的分类依据是社会等级。中世纪英格兰一些君主对阶层越高者收的税越多,有爵位者一次要交数英镑,平民最少只需缴纳4便士。西欧其他几个国家曾有类似的相对公平的安排。但有时权贵反而能享受优待。法国的路易十四以免除贵族和教士阶层的土地税为对价,换取他们放弃传统上拥有的重要政治权力。尽管贵族和教士仍需和其他人一样缴纳别的税种,但他们的税负总的来说还是较轻。这种不公平待遇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政治斗争中是第三等级的主要不满之一,也成为了革命的催化剂。在攻占巴士底狱之前,巴黎人先去攻击了税务机关,并焚烧了税收档案。

另一种根据身份区别对待不同人的做法,是在多民族国家中给某种宗教的信徒以税收优惠或歧视性待遇。基督教国家往往对犹太人设置专门的税种。宗教改革后,有的新教国家对天主教徒给予类似的待遇。穆斯林国家则对不愿改信伊斯兰教的基督徒征收特别税。当然,官方扶持的宗教会受到优待,但特权未必会一成不变。唐朝在很长时间里对佛教寺庙和僧尼免税及豁免徭役。人们同样对这一激励做出了反应,或真或假地皈依佛门。官方一度发现有数十万人持有伪造或买来的戒牒文书。眼见税源流失,国库见空,朝廷终于失去耐心,发动“灭佛”,逼迫大量僧尼还俗,拆毁寺院,将庙产收归国有。

谁在真正缴税

法律规定谁来缴税是一回事,谁真正承担了税负又是另一回事。税收归宿问题可能是税收经济学最容易与普通人的直觉相悖之处。就最简单的情形来说,如果某种商品的税率被提高,卖家原则上可以提高价格,将新增税负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买家。具体能将多大比例转移出去,取决于买家对商品的需求以及卖家的供给在价格变化之下有多稳固。经济学家用术语“弹性”来描述这种强度。假如提价后买家会大幅转向替代品,或干脆不再消费这一大类商品,卖家就无法明显提价,新增税负将主要由卖家承受,或向上游供应商转移。

1785年,英国政府为了从富裕家庭榨出更多税收,针对拥有女仆的家庭开征特别税。当时不少评论者就认为这种税有很大一部分转嫁了出去,因为女仆的服务并非不可被男仆或家人的劳动所替代,雇主对含税工资总额较为敏感,因而能够以降低女仆的税后工资来应对。

有的政策制定者能明确意识到税收归宿问题并推出配套措施,但在不实施价格管制的前提下措施会变得无效。美国于1930年代引入零售税。有些州在商界的游说下,规定税负必须由买家承担。然而零售商能够而且不得不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调整价格,令规定形同虚设。法国2009年削减餐厅食物适用的增值税率,并要求商家承诺将减税额度转给消费者。这种同样罔顾经济学原理的做法后来也不了了之。

有时一些本该相当专业的组织也会在这一问题上犯错。税收经济学界的共识是,社保缴费无论法律上在雇主和雇员之间以什么比例划分,实际归宿基本全部落在工资上。但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却单单将雇主的社保负担视为营商环境的负面因素。也就是说,某国如果让雇员在名义上承担更大的缴费比例,即可在无实质影响的情况下拿到更高评分。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纳税人对税收的反应,除了可能试图调价以转移税负之外,还可以干脆就是减少应税的经济活动。这些若不是为了避税本可存在的商品或服务能带来的福利,是全社会的损失,常被称为“无谓损失”,在书中叫做“额外负担”。前文提到的炉灶税、窗户税,都引发了一些人拆除或少建炉灶、窗户的举动。出于公平原则而设计的税种很难不影响人们创造财富的激励,也就容易产生更大的“额外负担”。有时这一负担甚至会落在政策想要照顾的弱势群体身上。1990年,美国对包括价值超过十万美元的船只在内的几种豪华商品加征10%的奢侈税,意在从买得起游艇的富人那里抽取更多税金。没成想,游艇的销售量和保有量均锐减,游艇制造业据报道损失了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为游艇甲板做抛光保养的配套服务人员也成群失业。开征奢侈税最大的输家竟是中低收入的劳动者。

不是所有的额外负担都体现在数量维度上。英国曾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按照船只的长宽征收港口和灯塔使用费,但不考量实际的吃水深度。结果船东们与前面提到的修建窄屋的房主一样,开始定做船舱高深的商船。这种船避税效果显然不错,但稳定性差,明显提高了海难发生率。可见,设计不合理的税也可能在质量上造成社会损失。

也不是所有的额外负担都像住宅窗户过少或船只外形走样那样一目了然。很多国家都有税种实施分档税率,例如对营业额或员工人数低于某个门槛的小微企业给予优惠待遇。这对已接近门槛的企业的成长是种负面激励,不免有些企业会为了继续享受优待而停止扩张,这样按规模查看企业分布就能看到,门槛前是个扎堆的高峰,显示出人为扭曲的程度。如果门槛前有潜力的企业都继续增长,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本可让社会资源被更高效地利用。这种效率上的损失正如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名篇《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所言,不能直接观察到,极易被人忽视。

额外负担与税收一般不是线性关系。经济学家们喜欢用的一条经验法则是,某种应税对象形成的额外负担是其税负的平方。由此用简单的数学即可推出,要通过税收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最好是在较广的税基上应用较低且大致平衡的税率,而不是在较窄的税基上征以重税。这一推论不仅横向来说成立,在时间维度上也适用。也就是说,政府若是随着支出波动即时调整税率,会由部分时段里的较高税率产生更多的额外负担,不如保持税率长期基本稳定,在因战争等原因需临时大幅提高支出时以赤字融资,之后再用财政盈余逐步降低债务水平。

前面提到的很多应对税收的行为都可归入避税的范畴。应纳税者不交税,更为人熟知也更直接的方式当然就是逃税。政府对此自然深恶痛绝。自古以来有不少国家都将死刑设为逃税者可面临的最高刑罚。法国在“旧制度”时期对一些私盐贩子的处罚是用车轮活活碾死。总体而言,逃税造成的“税收缺口”在发达国家较低,发展中国家更高,但现在看来还没有哪个国家实现了零逃税。美国联邦税务局估计有多达1/6的应缴税款没有缴纳。连社会清朗的北欧国家丹麦都估计有3%左右的个人所得税缺口。美国有研究发现,可能受遗产继承影响的房产税宣布要上调税率后,接近调整时点去世者的死亡时间在统计上有向该时点之前集中的迹象,税率下调时则是有些人的死亡时间被推迟至该时点之后。提前死亡既可能是故意误报,也可能是确有其事,但显然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什么好事。前者是税务欺诈;后者的意味不用多说,更加骇人。

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高明的避税技巧经常招致舆论非议,但实际上大公司由于数量较少且税收贡献比例高,反倒为税务机关的征管和稽查带来了极大便利,有助于政府更轻松地推行依法纳税。而且现代国家普遍依赖用人单位来为员工代扣代缴取自其工资的个人所得税、社保费等,以大幅减少与数量庞大的个人中的每一位打交道的工作量,员工众多的大公司从而大大帮助政府提高了自然人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若论赤裸裸地违法逃税,税务当局无暇随时、全部顾及的小企业和自雇劳动者群体才是重灾区。针对这些征管难度大的纳税人,现在有些国家试图通过获取并分析与其有交易关系的第三方所提供的信息,来定位其中那些原本“看不见”的逃税行为。

在税收归宿、公平性、征管之外,两位作者还以同样的谐趣从经济学视角讲解了最优税制设计、国际税收竞争与合作、政府债务等问题。挑剔的专业读者也许会觉得,《税的荒唐与智慧》没有涵盖税收与国家建设之间关系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也未展开讨论不合理的纳税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为复利原理而在长期造成多么大的损失,略显可惜。但就向大众寓教于乐地普及税收经济学知识而言,这本书足够扎实全面而又令人愉悦,是未来很长时间里难以超越的杰作。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2023年中国及全球工业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分析_人保服务 ,人保车险

2023年中国及全球工业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分析_人保服务 ,人保车险

小微 小微
57152
2024-04-24
人保服务 ,人保车险_2023年中国及全球工业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4月24日 来源:中研网 547 30 近年来,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而中国市场的增速更是显得尤为迅猛。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自2016年以来,全球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就一直在稳步增长。至2022年,该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779.5亿美元,这一数字充分展示了工业软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高度认可。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表:2016-2023年全球工业软件产业规模 预计到了2023年,全球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将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这一预测不仅彰显了工业软件行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也预示着其在未来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市场,工业软件行业的发展速度更是令人瞩目。随着国内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工业软件以及信息化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发展。中国工业软件市场的增速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国产工业软件企业的研发进度明显加快,国内工业软件行业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这一背景下,产业规模得到了显著扩大,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824亿元,相较于前几年有了显著的增长。特别是在2019年至2023年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3.20%,这一数字充分证明了国内工业软件行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和巨大潜力。 图表:2019-2024年中国工业软件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同时,业内专家和市场研究机构也对中国工业软件市场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据预测,到2024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197亿元,继续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这一预测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工业软件行业的高度认可,也预示着国内工业软件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综上所述,国产工业软件企业的研发进度加快和国内工业软件行业的高速发展,共同推动了中国工业软件市场的快速壮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相信国内工业软件行业将在未来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推动我国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更多工业软件行业深度分析,请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相关深度报告REPORTS 11043 2829 3629 4429 5314 6129 推荐阅读 中国成为汽车强国,开拓国际市场,在新能源车时代将成为现实。2023年,比亚迪以302万辆的成绩位居全球第九。中国打造2... 2024年海藻提取物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海藻提取物行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凭借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和... 智能电网作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电网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分布...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智慧社区的建设不断加速,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城... 红薯深加工市场在当前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其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红薯深加工是将红薯作为原料,通过各种工... 我国是工业大国,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9万亿元,占GDP的31.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连续14年位列全2...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
2024年中国白砂糖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结构及重点企业情况_人保伴您前行,人保护你周全

2024年中国白砂糖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结构及重点企业情况_人保伴您前行,人保护你周全

小微 小微
61633
2024-04-28
人保伴您前行,人保护你周全_2024年中国白砂糖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结构及重点企业情况 2024年4月28日 来源:互联网 855 52 白砂糖是一种常见的食用糖,由甘蔗或甜菜提取,经过加工和精制而成,具有高甜度和高纯度。它作为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的原料和辅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白砂糖是一种常见的食用糖,由甘蔗或甜菜提取,经过加工和精制而成,具有高甜度和高纯度。它作为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的原料和辅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食品工业中,白砂糖不仅为食品提供甜味,还参与食品的质构和口感,如糖果、巧克力、糕点、面包等。同时,白砂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为生产商和销售商带来经济效益。此外,白砂糖的多功能特性也为其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动力,例如它还可以作为发酵剂、溶剂和保湿剂等多种用途,满足了不同行业的需求。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分析 白砂糖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结构 上游行业主要包括甘蔗种植业和甜菜种植业。甘蔗和甜菜是制造白砂糖的主要原料,它们的种植和产量直接影响到白砂糖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供应。上游行业的种植技术、产量以及价格变动等因素都会对白砂糖行业产生直接影响。 中游则是制糖行业,通过对原料甘蔗或甜菜进行压榨、加热、分蜜等工艺流程,得出成品糖。这一环节涉及到糖厂的建设、设备的投入以及生产技术的研发等多个方面。中游企业的生产效率、技术水平以及成本控制能力直接影响到白砂糖的质量和价格。 下游则是白砂糖的消费领域,包括工业消费和民用消费。工业消费主要涉及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对白砂糖的需求量较大,对白砂糖的品质也有较高的要求。民用消费则主要是居民日常食用,如烹饪、烘焙、饮料制作等。下游市场的消费趋势、需求变化以及竞争格局都会对白砂糖的销售产生影响。 白砂糖行业的发展现状 2022年,全球白砂糖市场容量达到135.72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白砂糖市场容量也达到了数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8年,全球白砂糖市场将以约0.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达到137.81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2022/23年制糖期,中国共生产食糖897万吨,同比减少59万吨。国内市场连续两年减产,给国内糖价上涨提供了原始动力。2023年上半年,国内白糖现货价格稳固上涨,截至6月30日,国内白糖现货加权平均价格为7044元/吨,同比上涨17.87%。 2023年上半年,ICE原糖价格大幅上涨,最高达到26.83美分/磅。这种价格波动受到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出口政策变化、以及全球通胀等因素的影响。 太古糖业(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糖业公司,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太古糖业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白砂糖产品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南京甘汁园糖业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功能红糖和功能冰糖制造企业之一,其白砂糖产品也备受消费者青睐。甘汁园注重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东方先导糖酒有限公司专注于食糖全产业链经营,其白砂糖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东方先导糖酒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成为白砂糖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广西糖业集团防城精制糖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精制糖的生产和销售,其白糖产品以晶粒均匀、干燥松散、洁白有光泽等特点著称。防城精制糖有限公司在白砂糖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除此之外,还有糖谷、兴隆、兴森、百佳、泰禾、沃尔玛等品牌也是白砂糖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这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健康、美味的白砂糖产品。 了解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同时,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相关深度报告REPORTS 11213 2942 3742 4542 5371 6242 推荐阅读 2024年4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上海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超5亿人...
人保服务 ,人保财险 _2024年城市商业银行行业市场运行形势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 美国共和银行被关闭

人保服务 ,人保财险 _2024年城市商业银行行业市场运行形势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 美国共和银行被关闭

小微 小微
60567
2024-04-29
人保服务 ,人保财险 _2024年城市商业银行行业市场运行形势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 美国共和银行被关闭 2024年4月29日 来源:中研普华集团、央视财经、中研网 557 31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在当地时间4月26日宣布了宾夕法尼亚州监管机构关闭总部位于费城的美国共和银行的消息。这是今年美国首家被关闭的银行,其资产规模达到了约60亿美元,存款总额也达到了约40亿美元。除此之外,美国共和银行还拥有约13亿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在当地时间4月26日宣布了宾夕法尼亚州监管机构关闭总部位于费城的美国共和银行的消息。这是今年美国首家被关闭的银行,其资产规模达到了约60亿美元,存款总额也达到了约40亿美元。除此之外,美国共和银行还拥有约13亿美元的借款和其他负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次美国共和银行的关闭可能是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美国银行业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市场环境的变化、监管政策的调整以及经营风险的增加等。同时,美国共和银行自身可能也存在一些经营上的问题,比如不良贷款的积累、资本充足率的下降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了银行的破产。 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在声明中表示,宾夕法尼亚州监管机构已经指定其为接管人,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同时,该机构与富尔顿银行达成了协议,后者将承担美国共和银行的大部分存款,并收购其大部分资产。这一措施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减少因银行破产而引发的连锁反应。 对于美国共和银行的关闭,市场反应强烈。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投资者对银行业的信心,加剧市场的波动。同时,这也提醒了其他银行机构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总的来说,美国共和银行的关闭是今年美国银行业的一个重大事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对于银行业来说,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监管机构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采取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商业银行行业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资产规模稳定增长: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在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贷款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整体呈上升态势。然而,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方面存在分化,例如,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占比较高,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等中小银行则在投资资产方面有所上升。 竞争格局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市场的竞争包括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对手等多个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监管的放松,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等新兴力量也对商业银行构成了竞争压力。 服务模式转型与创新:传统的柜面服务正在被在线和移动渠道所取代,客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APP实现查询账户、转账、购买理财产品等一系列银行业务。此外,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以提高风险管理、客户服务和交易结算的效率。 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部门通过引导金融市场流动性、推动商业银行主动稳固信贷投放等方式,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商业银行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主动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行业发展现状呈现出资产规模稳定增长、竞争格局日趋激烈、服务模式转型与创新以及政策支持与引导等特点。然而,也需要注意到行业面临的挑战,如利率市场化、金融科技冲击等,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业务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2022年城商行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有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阶段性目标。资产规模稳中有升。截至2022年末,城商行总资产规模49.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9%,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重为13.15%。经营业绩保持稳定。2022年城商行实现营业收入9326.83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2553.14亿元,同比增长6.64%。 商业银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预计将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政策、科技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等。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转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商业银行将加速数字化转型。这将包括提升在线和移动渠道的服务能力,实现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客户服务,以及优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提升银行运营效率,还可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如数字化贷款、智能投顾等。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有温度_2024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 中国企业承揽全球船舶市场76%的订单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有温度_2024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 中国企业承揽全球船舶市场76%的订单

小微 小微
64149
2024-05-07
2024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 中国企业承揽全球船舶市场76%的订单 2024年5月7日 来源:中研普华集团、央视财经、中研网 750 45 根据英国造船和海运业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4年4月全球船舶订单量为471万修正总吨(CGT,121艘),同比增长了24%。这表明全球船舶市场在这一时期表现活跃,需求增长显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根据英国造船和海运业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4年4月全球船舶订单量为471万修正总吨(CGT,121艘),同比增长了24%。这表明全球船舶市场在这一时期表现活跃,需求增长显著。 具体到各个国家,中国承揽了358万CGT(76%,91艘),占据了全球船舶订单量的最大份额,排名第一。这一数据再次体现了中国在全球船舶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韩国则以67万CGT(14%,13艘)排名第二,虽然份额相对较小,但韩国的船舶制造能力仍然不容小觑。 此外,数据还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全球手持订单总量环比减少了10万CGT,降至1.2991亿CGT。这表明全球船舶市场可能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但中国和韩国的手持订单量仍然保持领先。其中,中国的手持订单量为6486万CGT(50%),韩国为3910万CGT(30%),两国合计占据了全球手持订单量的80%。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和韩国在全球船舶制造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两国的船舶制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均较强。同时,全球船舶市场的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投资者和相关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分析 中国船企在全球船舶市场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优势:中国造船业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例如,在LNG船制造领域,中国船企利用高科技设备和精密工艺,成功建造了大型LNG运输船,这对于一个起步较晚的中国造船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突破。 供应链管理优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制造业基础的国家,具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船企能够充分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从矿石开采到钢铁冶炼再到造船厂组装的无缝衔接。这种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使得中国船企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造船服务。 组织协调能力优势:中国船企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船企能够调动各方资源,实现产业链的高度集成。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使得中国造船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成本优势:中国船企在成本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面对国际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持续优化金融环境,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支持。此外,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也为中国造船业在成本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丰富的行业经验:多年来,中国船企致力于海运业务,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这些经验不仅让中国船企对国内市场有深刻了解,同时也使其对国际海运市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庞大的船队规模和完善的全球布局:中国船企拥有庞大的船队规模和完善的全球布局,能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物流服务。这为中国船企在全球市场中赢得更多客户和业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效的运营管理:中国船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船舶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同时,这些企业还致力于内部管理流程优化,提升服务质量,确保良好的客户满意度。 总之,中国船企在技术、供应链管理、组织协调能力、成本、行业经验、船队规模、全球布局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船舶制造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产量和销售角度来看,中国船舶制造业的产量持续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船舶产量达到1500万载重吨左右,同比增长了10%左右。其中,造船业产量大约为12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8%左右;海工装备产量大约为3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12%左右。 销售收入方面,中国船舶制造业的销售收入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5%左右。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航运市场的复苏和全球船舶需求的增加,尤其是散货航运和油轮市场的复苏。 其次,从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已迈入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承揽的船舶订单量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中国船企还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适应全球船舶市场的发展趋...
中国智能电网行业预测分析 中国西电、卧龙电驱居前_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人保财险

中国智能电网行业预测分析 中国西电、卧龙电驱居前_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人保财险

小微 小微
49904
2024-05-07
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人保财险 _中国智能电网行业预测分析 中国西电、卧龙电驱居前 2024年5月7日 来源:百度 826 50 大模型作为产业发展的热点方向,能够降低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的门槛。目前,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企业都宣布将电力作为大模型的重点垂直应用领域。比如,2023年7月,华为云面向业界发布了盘古大模型3.0。它能够让企业“定制”自己的专属大模型,其中包括电力智慧巡检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工智能技术不再局限于让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而是更多地参与到创意性、决策性工作中来。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网江苏电力数字化部安全运行处副处长蒋承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加快推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人工智能作为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在促进数据业务融合、挖掘海量数据价值、驱动业务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赋能发、输、变、配、用、安监、基建以及管理等多领域智能化转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 大模型作为产业发展的热点方向,能够降低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的门槛。目前,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企业都宣布将电力作为大模型的重点垂直应用领域。比如,2023年7月,华为云面向业界发布了盘古大模型3.0。它能够让企业“定制”自己的专属大模型,其中包括电力智慧巡检应用。百度文心一言打造的电力行业大模型覆盖了电力知识问答系统、电力文档智能分析等多个能源行业应用场景。 国内电力企业也在人工智能上发力。比如,国家电网建设了覆盖总部及27家省公司的人工智能“两库一平台”,形成了通用组件基础支撑能力;南方电网打造大模型“大瓦特”,构建了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基础平台。近年来,无人机、机器人也广泛应用于我国电网设备的巡视与检测中。高效工作的背后,是人工智能平台的支撑。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电力需求在2020年经历小幅下降之后,已连续两年恢复增长。2022年全球发电总量为2916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发电量是智能电网得以发展的基础与根本,拥有稳定、充足的发电量,能够促进与推动智能电网的积极发展。 其中,亚太地区发电量高145464亿千瓦时,同比上涨4%,全球占比接近50%;北美地区发电量为55480亿千瓦时,上涨3.2%,全球占比升至19%。但欧洲地区2022年发电量却降至39009亿千瓦时,同比缩减3.5%,全球占比下滑至13.4%;中东地区发电量约为136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增幅低于全球平均占比,占比降至4.7%。 按国别统计,我国2022年发电量高达88487亿千瓦时,同比上涨3.7%,全球占比扩张至30.34%,继续是全球电力第一生产大国;美国排第二,发电量为45477亿千瓦时,占比15.59%。之后是印度、俄罗斯、日本、巴西、加拿大、韩国、德国、法国排在第十的位置的位置。 智能电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感器网络,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以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效率。通过智能电网,电力公司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管理电力需求,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此外,智能电网还具备自愈功能,可以在发生故障时自动隔离故障区域,快速恢复供电。 智能电网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通过物联网技术,电力公司可以将各种设备和传感器连接到网络中,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后,可以为电力公司提供有价值的运营洞察,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电网。 随着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的推广,安全问题引起了业界关注。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作业现场环境、应用需求,人工智能识别率、误报率、漏报率等性能指标能否满足应用要求,人工智能的算力能否满足现场需求,都要经过充分测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攻击手段。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投毒、算法后门、对抗样本攻击等,给电网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李宇峰说,“应建立全面而有效的治理机制,发展稳健机器学习理论方法体系,更好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应用到电力领域。” 智能电网与物联网技术是未来电力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它们不仅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能源损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能为未来的电力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电力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能源和气候变化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电网与物联网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更多智能电网...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有温度_医疗服务产业分析 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有温度_医疗服务产业分析 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小微 小微
60706
2024-05-11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有温度_医疗服务产业分析 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2024年5月11日 来源:互联网 260 9 医疗服务是指卫生技术人员遵照执业技术规范提供的照护生命、诊治疾病的健康促进服务,以及为实现这些服务提供的药品、医疗器械、救助运输、病房住宿等服务。未来,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将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人口老龄化、公众健康意识增强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服务市场将持续扩张。预计未来几年内,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的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患者将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医疗服务是指卫生技术人员遵照执业技术规范提供的照护生命、诊治疾病的健康促进服务,以及为实现这些服务提供的药品、医疗器械、救助运输、病房住宿等服务。照护生命主要是指对生命由孕育到衰亡的自然进程的关照、护卫,如孕期保健、分娩支持、临终关怀、预防保健等;诊治疾病主要是指对人体在受到病因损害后,进行识别,并对出现的功能紊乱或损伤进行调整,以求改善机能、恢复健康的过程。 医疗服务是从日常生活到政策法规、国家发展战略广泛运用的概念。明晰的医疗服务概念是规范医疗机构服务内容,界定医疗服务和各类生命健康保险适用范围,处理医患关系,发展社会健康事业等的需要。在不同语境下,医疗服务的范围有所不同,狭义的医疗服务主要是指医务人员提供的诊治疾病的服务,也可称为临床医疗服务。 传统上医疗服务主要是在医院内提供的诊疗、预防、康复等,是从病人就诊,与医院建立服务关系开始,直至治疗终结,痊愈出院或死亡的全过程。现代医疗服务在加强院内医疗服务的同时,重视延伸到院外开展社会医疗服务,包括出院后随访、家庭病床、民众健康教育、疾病普查、社会医疗救助和对口支援、医疗下乡等。 我国整体医疗卫生需求表现在2019年及以前表现为稳步增长态势,随着2020年疫情影响国内就诊率,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明显下降,2022年来看,上半年国内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疫情反复导致国内诊疗人次再度下降,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诊疗人次84亿人次。 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据统计,我国2022年医疗服务市场整体规模估算值在8.3万亿元左右,且在后疫情时期呈现出积极复苏的态势。预计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自2015年以来数量持续增长,从98.35万个增长至2022年的103.3万个,其中最主要的仍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为98万个,占比94.87%左右,另外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分别为3.7万个和1.3万个。 医疗服务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型综合医院和私立医疗机构是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它们通过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专业的医疗团队来争夺市场份额。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医疗平台也逐渐崭露头角,对传统医疗卫生机构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医疗服务行业市场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在乡村和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供给不足。其次,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也是一个挑战,需要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再次,人口老龄化达到拐点,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医疗需求不断上升,对现有的医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例如,支持医药研发创新,完善新药定价机制,加强儿童健康保障等。同时,政府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推动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市场。 未来,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将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AI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大数据的应用也将使医疗机构能够更精确地分析患者的病史和治疗效果,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医疗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数据整合、多学科合作等。随着人类对疾病与基因关系认知的加深,基因测序成本的降低,以及生信、临床表征、环境、健康管理等数据库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完善,精准医疗将得到飞速发展。此外,互联网化、数据化和AI化也将赋能医疗服务行业,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总的来说,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对于医疗服务机构和企业而言,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患者需求,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压力。同时,政府也需要继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