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
62181
2025-04-25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4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太空新基建:中国商业航天提速》的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太空经济从愿景正走向现实。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业航天,一般指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进入2025年,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引力二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等一批新型号商业火箭将按计划迎来首发;中国版“星链”计划千帆星座、GW星座等持续升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并建设二期工程…… 火箭、卫星、发射场是商业航天产业“三大件”。随着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中国商业航天板块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一度“高冷”的航天技术,如今正在借着商业力量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不断拓宽应用场景。 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合体。(海南商发供图)(一)商业航天爆发“奇点”来临 过去一年,美国SpaceX星舰火箭再次试飞,中国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欧洲初创企业竞相推出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正加速成长,成为大国竞逐的新焦点。 中国是快速崛起的“新星”。2025年,我国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卫星方面,千帆星座及GW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续发射升空,小卫星需求爆发式增长。据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 被业内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的代表性年份,要往前推10年。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 此后,蓝箭航天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一批创业者涌入这一新兴领域。长光卫星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奇点”。 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一时间,上百亿元社会资本涌入。 在北京城南的亦庄,聚集了160多家空天企业,商业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5%;而城北的海淀区,有众多商业卫星制造、测运控和运营企业。这一南一北两块区域,汇聚了200多家重点企业,核心研发单位占全国一半以上。 北京经开区建设“北京火箭大街”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成立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中关村也创立了商业航天联盟,两年来为商业航天安排投资超过40亿元。 政策就像催化剂,激活了商业力量走向“星辰大海”的链式反应。 当年9月,朱雀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这款采用液氧甲烷动力的火箭,被誉为商业火箭的“绿色标杆”。 同年,“云遥气象星座”卫星相继发射升空,计划于2026年底前全部完成组网,将形成全球高分辨率、高精度、全尺度的大气层、电离层探测系统。 截至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迅猛增至500余家,在轨卫星数量不断攀升。 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则是商业航天兴起的又一大推力。 将要发射的东方空间“引力二号”液体可回收火箭,可将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提升到15至20吨; 航天宏图自主研发的PIE-Engine天权大模型,实现了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智能增强和三维重建; 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多家商业火箭公司通过3D打印技术,大幅提升了发动机部件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赛迪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未来3年内,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光时刻。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运输成本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作出预测。这家公司是国内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2018年实现国内首次民营运载火箭发射。 大量新的应用场景加速涌现: 在今年2月举行的北京市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北京亦庄星箭公司职工王翘楚的手机,连接到正在上空过境的银河航天低轨互联网卫星,将北京火箭大街项目建设现场画面实时回传至大屏幕。 进了山区信号差?随着大量卫星被快速、批量和低成本地制造出来并发射升空,“低轨卫星星座”按计划逐步组网,山区等通信欠发达区域老百姓的上网通信需求将被满足。 春耕时节,安徽农户张东林学会了“卫星种田”的新把式——坐在家中打开手机,即可看到土壤墒情数据变化。商业SAR卫星以彩色热力图,直观显示出田地里水分分布情况。依据卫星提供的数据,老张通过手机端遥控智能喷灌设备,让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