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热闻SELECTED NEWS
今日要闻TODAY NEWS
百镜大战打响,2025年或成AI眼镜爆发元年?

百镜大战打响,2025年或成AI眼镜爆发元年?

小微 小微
36623
2025-04-03
  从百度推出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到闪极的国内首款量产AI拍摄眼镜,再到CES展会上多达40余款的AI眼镜新品集体亮相……科技巨头和新兴势力纷纷入局AI眼镜,产品形态百花齐放。近期,“百镜大战”在AI热浪中打响。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I眼镜市场为何会迎来爆发?答案就是AI大模型的不断升级。以AI眼镜为核心的智能穿戴设备,正成为科技巨头、AR/VR厂商和新兴品牌竞逐的焦点。这场战役不仅关乎硬件产品的迭代,更是AI大模型、人机交互和产业生态的全面较量。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百镜争艳 风起云涌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AI眼镜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新宠,正逐渐从“小众尝鲜”走向“大众普及”。IDC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1205万台,同比增长18.3%。其中不具备显示功能的音频眼镜及音频拍摄眼镜预计出货547万台,同比增长101.9%。这一预测的背后,是技术突破、需求升级与产业红利的合力结果。  AI大模型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融合,彻底改变了智能眼镜的交互逻辑。早期产品如Google Glass因功能单一、交互笨拙而折戟,如今GPT-4o、通义千问等大模型的端侧部署,让AI眼镜具备了实时翻译、场景识别、健康监测等“类人”智能。同时在产品硬件层面,MicroLED显示与树脂衍射光波导技术的突破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彩虹纹问题。轻量化设计更是将重量压缩至接近普通墨镜的佩戴体验。  用户对智能设备的期待已从“功能叠加”转向“场景重构”。传统手机受限于屏幕尺寸与交互方式,难以满足多任务并行需求,而AI眼镜通过虚实融合的显示与无感交互,解放了双手与注意力。AI眼镜正逐渐从单一的拍摄工具向多功能智能终端转变。目前市场上的AI眼镜不仅具备高清拍摄、语音助手等基础功能,还能利用AR技术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医生通过智能眼镜实时调取患者3D解剖图谱辅助手术,工程师在工业现场通过AR标注完成精准维修,骑行爱好者用AI眼镜集成运动相机与对讲功能。  消费电子巨头、互联网平台与传统眼镜厂商的跨界合作,加速了行业成熟。我国三大运营商的入局加速了市场成熟。中国电信推出搭载星辰大模型的AI眼镜,支持视障人士导航和健康监测;中国移动则通过九天大模型API赋能语音交互功能,推动教育、工业等场景落地;中国联通采用eSIM技术,使得用户不再需要携带手机,通过眼镜本身的通信功能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传统手机厂商如华为、小米等,凭借在硬件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迅速推出了多款AI眼镜产品。  三重驱动 技术竞速  AI眼镜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单一技术优势。在“百镜大战”中脱颖而出的产品,无一例外抓住了三大核心竞争力:AI深度赋能、硬件极致体验与生态场景闭环。厂商需在技术可用性、价格可触达、场景必要性之间找到相对最优解。这三者共同构成了AI眼镜的竞争“护城河”,既是技术革命的成果,也是市场需求的直接回应。  AI眼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化”而非“功能化”。传统设备依赖预设程序,而AI眼镜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实现动态学习与场景适配。例如,百度小度AI眼镜整合中文大模型,支持方言识别与个性化推荐;Meta Aria Gen 2通过眼动追踪与心率传感器,动态调整健康建议。端云协同架构进一步优化了能耗与响应速度,DeepSeek等轻量化模型结合云端算力,既保障实时响应又降低功耗。国产厂商通过模型压缩技术,在低算力芯片上实现复杂任务处理,能够极大降低成本。  光学显示是用户体验的基石,显示、传感与形态等硬件方面也在不断创新。MicroLED+光波导组合成为主流方案,雷鸟X3Pro的全彩阵列式光波导技术将光机体积极大缩小、亮度大幅提升。传感器集成则拓展了应用边界,Meta Aria Gen 2加入PPG心率监测,Gyges Labs的Halliday眼镜通过微投影实现隐形显示。形态创新同样关键,华为与小米探索分体式设计,将计算模块移至颈挂设备以减轻镜架重量;星纪魅族与Up Network合作推出Web 3眼镜,将区块链身份验证与AR交互结合。  成功的AI眼镜不仅是硬件产品更是生态入口,AI眼镜完成从垂直场景到生活服务的闭环。在工业领域,AI眼镜已集成数字工单系统,远程专家可通过AR标注指导现场作业;在消费领域,AI眼镜可接入支付宝与滴滴,用户可通过语音完成支付与叫车;在社交办公中,与钉钉、飞书合作开发会议字幕投影、演讲提词器,可解决远程办公痛点。未来,眼镜或成为元宇宙的交互终端,如Rokid AR Spatial支持300英寸虚拟屏,为游戏与社交提供沉浸空间。  标准待定 挑战重重  尽管AI眼镜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仍然面临诸多痛点和挑战。  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准备好了吗

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准备好了吗

小微 小微
39731
2025-04-03
  当小行星撞击地球,人类怎么办?这是许多科幻电影探讨的终极生存命题。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也看了电影《流浪地球》,艺术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但一些情节还是有科学根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日前在参加香山科学会议期间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科幻与现实之间的边界,并非壁垒森严。今年初,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因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一度引发全球关注。虽然它最终被确认为虚惊一场,但探讨近地小行星防御绝非杞人忧天。  吴伟仁等多位专家在香山科学会议第776次学术讨论会上呼吁,我国应推动小行星防御构想落地、落实,尽快实施在轨处置演示验证任务。防御小行星撞击艺术构想图。AI制图  全球积极应对潜在威胁  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猛烈撞击如今的墨西哥湾附近,引发全球性气候灾难,改写了地球生物演化史;1908年,一颗直径约50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亚通古斯河上空爆炸,焚毁2000多平方公里森林;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一颗直径约17米的小行星爆炸,冲击波导致近1500人受伤……这些罕见却致命的事件警示人类,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潜在威胁与长期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说,人类已发现3.7万余颗近地小行星。根据近地小行星的理论群体模型,目前人类已对95%以上直径达1000米级的近地小行星完成编目工作。然而,仍有大量中小尺寸的近地小行星尚未被编目,它们一旦撞击地球,可能引发区域级灾难。  科学界将距离地球轨道最小距离为0.05个天文单位(约750万千米)、直径大于等于140米的小行星认定为潜在威胁小行星,目前已发现2400余颗这样的小行星。  防患于未然,国际社会已采取行动。2014年,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了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积极应对小行星威胁。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组织本国和本地区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工作。  作为航天大国,中国在星际守护中不会缺席。《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在2024年召开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发布。  动能撞击是最现实手段  应对小行星这一危险的“天外来客”,涉及监测预警、灾害评估、在轨处置等诸多环节。此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如何对小行星进行在轨处置成为焦点话题。  吴伟仁介绍,在轨处置分为3种方式。一是动能撞击,通过直接撞击使小行星变轨或破碎。这种方式适用于尺寸较小且预警时间较短,或尺寸较大且预警时间较长的小行星。二是核爆炸,适用于尺寸较大且预警时间较短的小行星。三是长期作用力,通过接触式或非接触式作用力使小行星变轨,包括引力牵引、激光烧蚀、离子束牵引、质量驱动、太阳光压等方式。  其中,动能撞击技术成熟度高、作用效果明显、无需长期的轨道操作。“动能撞击是当前应对中小尺寸近地小行星最现实、可行的在轨处置手段。”王赤说。  2022年9月,美国“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成功完成一次动能撞击在轨处置演示。航天器在距离地球约1100万公里处,以每秒6.1千米的速度撞击近地双小行星系统的卫星迪莫弗斯,使其绕母星公转周期缩短33分钟。  开展动能撞击在轨处置演示任务,也是我国科学家努力的方向。王赤建议,我国首次小行星防御在轨验证任务可以通过动能撞击的方式,改变一颗直径约30米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并通过地基与天基设备的联合观测,对撞击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确保“撞得准”“推得动”  谈及对动能撞击在轨处置演示任务的设想,吴伟仁提出12个字:撞得准、推得动、评得出、说得清。  这12字背后,有一系列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亟待解答。  如何撞得准?这要求在撞击前,能精准测量确定目标小行星的轨道信息及三维形貌信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江徽说,天地基监测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建议,通过地基观测站网优化和天基卫星组网协同,构建覆盖全天的近地天体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小行星轨道预报与撞击风险评估能力。  如何推得动?这需要研究成坑、溅射、解体等撞击效应及动量传递规律。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空间与行星科学系教授李荐扬分析,目标的应力强度、摩擦系数、孔隙度是影响撞击动量转移的主导因素,目标的整体形状、撞击点地形、岩石比例和分布等也会影响撞击任务的完成情况。要实现动量转移效率以及轨道偏移效率最大化,需考虑撞击能量、时机、撞击点等复杂因素。  如何评得出?这要求在撞击后,能获取撞击坑的三维形貌信息,以及精确测量确定小行星的精密轨道信息。而面对小天体快速自旋、形貌纹理相似等特点,要获取这些信息并非易事。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不赚钱退还全额管理费 年度唯一“负管理费”基金现身

不赚钱退还全额管理费 年度唯一“负管理费”基金现身

小微 小微
36009
2025-04-03
本报记者 方凌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公募基金2024年年报披露完毕,各只基金2024年收取的管理费也逐一揭晓。整体来看,在行业费率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公募基金管理人在降本增效、提升投研实力等方面积极行动。 比如,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财务部及综合管理部行政负责人王欢表示,公司通过科技赋能、资源整合和战略聚焦,系统推进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精准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用规模效应与投研能力筑牢“护城河”等。公司2024年发力专户业务,全年提取并确认的浮动管理费收入同比大幅增加,成为净利润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从全市场来看,各只基金的管理费差别显著,其中,南方瑞合三年定开混合发起(LOF)是唯一一只年度管理费为负值的基金。 南方瑞合三年定开混合发起(LOF)2024年年报显示,该基金年内发生的管理费为-2301.35万元,应支付基金管理人的净管理费为-2312.15元。 对于管理费为负值的原因,南方瑞合三年定开混合发起(LOF)2024年年报显示,该基金的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1.20%年费率计提,逐日累计至每个封闭期的最后一日。在每个封闭期的最后一日,若基金份额累计净值小于或等于该封闭期期初基金份额累计净值,则该封闭期及前一开放期内的管理费全额返还至基金资产,因此可能出现当期应支付的管理费和净管理费为负值的情况。 南方瑞合三年定开混合发起(LOF)成立于2018年9月6日,以定期开放方式运作,每三年开放一次申购和赎回。截至2024年9月6日,该基金经历了两轮完整的封闭期。第一个封闭期为2018年9月6日至2021年9月5日,第二个封闭期为2021年9月16日至2024年9月5日。由于截至第二个封闭期最后一日,南方瑞合三年定开混合发起(LOF)的基金份额累计单位净值为1.5799元,小于期初该基金的累计单位净值1.7456元,该基金将该封闭期及前一开放期内的管理费全额返还至基金资产。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鼓励支持下,公募基金在费率设置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例如,2023年8月26日,首批与基金规模挂钩、与基金业绩挂钩、与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的20只浮动费率基金同步获批,进一步探索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利益共担机制。 此前,还有部分基金管理人为了更好地体现管理人与基金持有人利益一致的目的,在基金管理中设置“价值线”或“价值增长线”作为管理费收取和风险控制的参考依据。例如,东吴新趋势价值线混合基金、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基金等基金,在基金单位资产净值低于价值线期间,基金管理人暂停收取基金管理费。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表示,浮动费率产品将管理费与基金业绩等挂钩,能激励基金管理人更积极地提升投资表现,使投资者与管理人利益更趋一致;设置“价值线”并在基金净值低于该曲线时暂停收取管理费,展现了管理人对投资者利益的重视,不仅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还会促使管理人在市场不佳时更谨慎运作,优化投资策略以尽快提升净值。这些都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向更注重投资者回报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力与公信力。 在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持续推进、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应如何发力?孙珩表示:“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在未来产品管理中,应聚焦提升投研能力,深入研究市场趋势与各类资产,精准把握投资机会,优化资产配置,以提升投资业绩。同时,强化风险管理体系、重视投资者教育与沟通,以及持续优化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以更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费率,增强产品竞争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的价值。” (编辑:文静) 关键字:...
海阳科技IPO“注册生效”

海阳科技IPO“注册生效”

小微 小微
57149
2025-04-03
  中国网财经4月3日讯 上交所最新消息显示,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阳科技”)IPO“注册生效”。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显示,海阳科技系国内从事尼龙6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主要企业之一。2021-2023年,海阳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9.47亿元、40.67亿元、41.13亿元。   2024年度,海阳科技营业收入为55.42亿元,同比增长34.76%;归母净利润为1.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2.76%,这主要系尼龙6切片、涤纶帘子布产品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所致。   通过此次IPO,海阳科技计划募集资金约6.12亿元,其中1.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其余分别投向年产10万吨改性高分子新材料项目(一期) 和年产4.5万吨高模低缩涤纶帘子布智能化技改项目。 (责任编辑:张紫祎)...
智瞰AI|郑庆华:从电信号到光信号 有望破除人工智能算力困局

智瞰AI|郑庆华:从电信号到光信号 有望破除人工智能算力困局

小微 小微
41379
2025-04-03
新华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 陈听雨)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进行解读。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等成果入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在解读“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后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项成果对人工智能计算范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原创性支撑作用,有望为当前计算范式带来颠覆性突破,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国际前沿。可以预计,未来人工智能将在我国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当前计算范式的颠覆性突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算力的需求随之增长,新兴智能计算范式的发展迫在眉睫。郑庆华介绍,过去芯片都是使用电信号,这次是使用光信号。而光具备传播速度快、表征维度多、计算功耗低等物理特性。智能光计算用光子替代电子作为计算载体,以光的受控传播实现计算,以全新的计算范式破除人工智能算力困局,以更低的资源消耗和更小的边际成本,为人工智能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复杂智能系统的高速高能效计算探索新路径,有望为当前计算范式带来颠覆性的突破,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国际前沿。“这项技术完全自主可控,是我国未来支撑人工智能大算力等重要技术发展的基础性技术,对我国提升人工智能算力和推理训练能力,改变传统的计算范式具有重大意义。”郑庆华说。他预计,下一步科研成果将进行工程化与产业化落地,科研团队也正在与企业届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人工智能催化科学技术发展针对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郑庆华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已经走向各个领域,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AI for Science(AI4S),还是工程科技领域的AI for Engineering(AI4E),还有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的生物、天文、医学等其他领域,乃至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全方位的深入应用。可以预期,随着大模型算力的提升,数据的优化,大模型本身推理能力的全面提高,以及与实际应用场景的不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实用性、创新性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和效率都会有巨大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对此郑庆华表示,当前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产业界积极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创性技术不断涌现,真正做到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郑庆华认为,在我国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从形式到内涵、从思维方式到技术手段的全方位渗透和作用,我相信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渗透力以及催化作用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大。”他表示,人工智能这样的变革性技术,特别强调从算力数据到模型算法的自主创新,而“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的科学进展,对人工智能计算范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原创性支撑作用。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数理天文信息、化学材料能源、地球环境和生命医学等科学领域。遴选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研究管理中心)承办,分为推荐、初选、终选和审议等四个环节。《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科学通报》5家编辑部以及教育部推荐了700多项基础研究成果,由近140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从中遴选出31项成果;由包括44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700余位专家学者对这31项成果进行实名投票,遴选出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责任编辑:冉晓宁】 阅读下一篇: ...
2025区块链技术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未来潜力分析_人保车险,人保财险

2025区块链技术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未来潜力分析_人保车险,人保财险

小微 小微
64034
2025-04-02
2025区块链技术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未来潜力分析 2025年4月1日 来源:互联网 1236 8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区块链技术作为“信任机器”正加速重构全球商业生态。从数字货币到供应链管理,从政务存证到元宇宙基建,区块链的触角已延伸至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度高和安全性强等特性,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区块链技术作为“信任机器”正加速重构全球商业生态。从数字货币到供应链管理,从政务存证到元宇宙基建,区块链的触角已延伸至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区块链技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尽管在某些年份因市场调整出现波动,但整体增长趋势明显。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已达到4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90%。然而,随着市场逐渐进入理性调整期,2023年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约为60亿元,同比下滑10.5%。尽管如此,区块链企业规模仍呈增长趋势,市场对新技术和新应用的需求依然旺盛。截至2023年,国内现存区块链相关企业达到22.68万家,2023年全年注册6.33万家,同比增长21.18%。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在底层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以太坊2.0、Polkadot、Cardano等新兴区块链平台的推出,标志着区块链在扩展性、安全性和能效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平台通过采用新的共识机制、分片技术和侧链等技术,提高了区块链的交易处理能力和可扩展性。 区块链技术已经从最初的数字货币领域拓展到金融、供应链、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被用于提升支付清算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实现资产数字化等。在供应链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全程可追溯,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在物联网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为设备之间的安全通信和数据共享提供保障。在智能制造领域,区块链技术有助于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追溯能力。 (三)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支持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例如,《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政策的出台,规范了区块链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了区块链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国家还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建设产业园区等方式,推动区块链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生态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区块链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平台层,涵盖矿机、芯片等硬件企业,以及基础协议、底层基础平台等企业;中游企业聚焦于区块链通用应用及技术扩展平台,包括智能合约、快速计算、信息安全、数据服务、分布式存储、软硬件一体机等企业;下游企业聚焦于服务终端用户(个人、企业、政府等),根据终端用户需要定制不同的区块链行业应用。同时,围绕产业链的开发、运营、安全、监管和审计等服务也为区块链产业提供了创新平台、队伍建设和运行保障。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二、区块链技术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一)头部企业主导市场 在区块链技术市场中,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产品优势和服务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以蚂蚁链、腾讯云、华为等为代表的领先区块链供应商,通过提供全面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和服务,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还在市场拓展、品牌建设和客户服务等方面表现出色。 (二)初创企业崭露头角 ...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下,2025年节水灌溉行业全景调研_人保服务,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下,2025年节水灌溉行业全景调研_人保服务,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

小微 小微
59306
2025-04-02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下,2025年节水灌溉行业全景调研 2025年4月1日 来源:互联网 827 5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节水灌溉行业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加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提升,节水灌溉技术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特别是在中国,节水灌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将达到显著水平。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下,2025年节水灌溉行业全景调研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加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提升,节水灌溉技术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特别是在中国,节水灌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将达到显著水平。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应用和创新,节水灌溉行业正逐步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和无人化,进一步提高了灌溉效率和节水效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行业全景调研 1. 政策驱动与市场环境 2025年中国节水灌溉行业在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下持续增长。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农业节水增效。2024年农村水利水电工作会议数据显示,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达0.576,年节水能力较10年前提升约300亿立方米。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如2022年农村供水工程投资达987.8亿元)、专项债及PPP模式,加速灌区现代化改造,目标到2025年新增恢复灌溉面积7000万亩。 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智能灌溉技术(如物联网、AI)成为行业核心驱动力。华北平原推广的间歇式灌溉技术使农田用水效率提高30%以上,智能水表、无人机巡检等应用普及。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覆盖率逐年提升,预计2030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将从0.58提升至0.65。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强化优势,如天业集团通过数字化智慧种植解决方案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3. 区域发展与挑战 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倒逼节水需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超80%。 南方地区:极端气候频发推动市场增长,经济发达省份(如浙江、江苏)加速布局。 挑战:中西部基础设施薄弱、老旧管网漏损率高(年均维修资金缺口200亿元)、农村人口流失导致设施利用率下降。 二、供需分析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总量:2024年中国节水灌溉市场规模达2384.6亿元,预计2025年增至2600亿元,2030年突破5000亿元(CAGR约8%-10%)。 细分领域: 农业节水设备:2022年市场规模1604.4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67%。 工业节水设备:1458.54亿元,聚焦循环水系统与零排放工艺。 生活节水设备:583.42亿元,城镇化率提升驱动需求。 2. 供需结构 供给端:2022年节水设备产量4311.35万台,产能利用率86.7%,企业超千家,但集中度逐步提升,头部企业主导市场。 需求端:农业用水占比62.2%,但效率仅40%-50%(发达国家70%-80%);工业高耗水行业(化工、钢铁)节水改造需求迫切。 区域差异:北方市场占比超50%,南方因气候与政策推动增速显著。 3. 未来增长动力 政策:水价改革、水资源税扩围倒逼节水。 技术:智能灌溉系统渗透率预计2030年达40%。 市场:“一带一路”推动海外拓展,中东、非洲缺水地区需求旺盛。 三、产业链结构 1. 产业链全景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显示,节水灌溉产业链分为上游(水资源采集与设备制造)、中游(智能灌溉系统集成)、下游(应用与运维服务)三大环节。 2. 上游...
2025生物胶体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现状、未来前景分析_人保车险   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人保伴您前行

2025生物胶体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现状、未来前景分析_人保车险 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人保伴您前行

小微 小微
65816
2025-04-02
2025生物胶体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现状、未来前景分析 2025年4月1日 来源:互联网 817 5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胶体作为一种基于生物材料的胶体系统,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功能性,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胶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增长。 生物胶体作为一种基于生物材料的胶体系统,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功能性,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胶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增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生物胶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扩大。据统计,2018年中国生物胶体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6.5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增速超过了平均每年15%,部分年份甚至达到了16.7%的同比增长率。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对生物技术的日益重视和应用需求的增长。 从市场细分领域来看,医用生物胶体、食品级生物胶体、化妆品级生物胶体等三大类构成了生物胶体行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医用生物胶体作为应用领域最广泛的类别,其市场规模增长最为迅猛。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新药研发的快速推进,医用生物胶体在组织工程、创伤愈合、药物递送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拓展。食品级生物胶体方面,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展,在食品添加剂、膳食补充剂等方面应用广泛,能够提高食品口感、稳定性和营养价值。化妆品级生物胶体则主要用于护肤、化妆品等产品中,以提高产品的保水、保湿、延缓衰老等功能。 技术创新是推动生物胶体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企业正加大在生物胶体制备工艺、功能化修饰及新型材料开发上的投入,力求推出更高效、安全、环保的产品。例如,在生物胶体制备技术方面,悬浮聚合、微乳液法、脂质体技术以及共沉淀法等众多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胶体质的制备,其中悬浮聚合因其简便的操作流程和较低的制造成本成为最为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此外,功能化修饰技术也为生物胶体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如通过修饰生物胶体粒子表面,可以在粒子表面包覆各类功能性分子,以实现其特定的功能。 (一)产业链结构及竞争情况 生物胶体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生产企业以及下游应用领域。上游是生物胶体的原料采集、提取和制备环节,涉及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生物源中获取所需的原料,并进行初步的处理和提取。中游是生物胶体的加工和生产环节,原料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和加工,以获得所需的胶体材料。下游则是生物胶体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生物胶体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态势。一方面,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积极寻求发展机遇,通过差异化竞争和细分市场定位,在特定领域取得竞争优势。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二)主要企业市场占有率与竞争力分析 目前,生物胶体行业内存在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各有优势。例如,一些企业专注于医用生物胶体的研发和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在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另一些企业则致力于食品级生物胶体的开发和应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生物胶体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2025年旅游景区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风险分析_人保服务 ,人保有温度

2025年旅游景区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风险分析_人保服务 ,人保有温度

小微 小微
46426
2025-04-02
2025年旅游景区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风险分析 2025年4月1日 来源:互联网 1344 88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内旅游市场的复苏和人们出游热情的高涨,旅游景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品质、体验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推动了旅游景区行业向高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例如,沉浸式旅游项目、文化体验活动等受到游客的广泛欢迎。 2025年旅游景区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风险分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是指依托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通过规划、开发、管理和运营,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国内旅游市场的复苏和人们出游热情的高涨,旅游景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品质、体验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推动了旅游景区行业向高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例如,沉浸式旅游项目、文化体验活动等受到游客的广泛欢迎。 一、行业现状与市场动态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2025年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延续疫后复苏态势,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强劲增长。根据华经情报网数据,2024年国内旅游人数达45.6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2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分别增长至48.3亿人次和5.8万亿元。海南等热门省份的景区接待量年均增速超过15%,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 政策与监管环境 政策层面,国家持续推进《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落地,强调文旅融合与低碳发展。同时,景区门票定价机制进一步规范,多地试点“预约制”管理以优化游客体验。但政策调整(如环保限流、土地审批趋严)可能对部分景区扩建构成约束。 3. 竞争格局 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资源。2024年A级景区中,5A级占比仅3%,但贡献了超40%的营收。自然景区(如黄山、九寨沟)与人文景区(如故宫、兵马俑)仍为核心吸引力,而主题公园(如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和生态旅游项目增速领先。 二、供需分析 1. 需求侧驱动因素 消费升级:游客从“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型,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细分市场年均增长率达20%。 人口结构变化: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推动“网红打卡地”“夜经济”等新业态崛起。 交通便利性:高铁网络覆盖扩大,2025年高铁旅游线路占比将超60%,缩短了客源地与景区的时间距离。 2. 供给侧挑战与机遇 资源开发瓶颈:优质自然资源(如湖泊、森林)开发接近饱和,部分景区面临生态承载力压力。 智慧化转型:5G、AI技术应用加速,2024年60%的4A级以上景区实现“无感入园”和智能导览,提升运营效率。 多元化收入模式:门票收入占比下降至50%以下,二次消费(文创产品、沉浸式演出)成为增长点。 三、产业链结构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显示: 1. 上游:资源与基础设施 资源供应:依赖自然与文化资源禀赋,地方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授权开发。 配套服务:交通(如航空、铁路)、住宿(高端酒店与民宿)和餐饮构成核心支持。 2. 中游:景区开发与运营 开发模式:PPP模式广泛应用,但投资回收周期长(平均8-10年),对资金链要求高。 运营主体:国企主导(如华侨城、中青旅)与民营资本(如复星旅文)并存,外资在主题公园领域占比提升。 3. 下游:渠道与营销 传统渠道:旅行社团队游占比降至30%,自由行占比超60%。 数字化渠道:OTA平台(携程、同程)与短视频营销(抖音、小红书)成为流量入口,2024年线上预订渗透率达75%。 四、投资风险分析 1. 政策与法规风险 环保政策趋严可能限制景区扩建,如自然保护区内的项目审批难度加大。 地方财政压力导致部分文...
杭州银行:副董事长、行长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职,董事长宋剑斌代为履职

杭州银行:副董事长、行长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职,董事长宋剑斌代为履职

小微 小微
42565
2025-04-02
4月2日,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收到虞利明的书面辞职报告。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董事长、行长等职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相关规定,其辞职自辞职报告送达公司董事会时生效。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公司第八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同意,由公司董事长宋剑斌代为履行行长职责,代为履职期限自董事会决议通过之日起,至新任行长任职资格获监管机构核准之日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目前公司各项经营活动开展正常,经营质效良好,该事项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杭州银行) (编辑:钱晓睿) 关键字:...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