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前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球旅游业在经历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后,正以“技术赋能+体验升级”为核心逻辑加速复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出境客源国,其消费行为深刻影响全球旅游产业链。2025年,中国出境游人数达1.3亿人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元。在“十四五”规划收官阶段,政策红利释放、技术迭代加速与消费分层深化,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
二、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签证便利化与文旅融合双轮驱动
国家层面通过“放管服”改革简化签证流程,免签国家增至80余个,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延长至240小时,单方面免签范围覆盖东南亚、中东与东欧地区。2025年新增的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扩容、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覆盖50国等举措,进一步降低出境消费门槛。文旅融合政策推动非遗与旅游结合,故宫×卢浮宫联名路线、AR/VR技术赋能沉浸式场景等创新模式,提升文化附加值。
(二)经济环境:消费升级与全球化布局深化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中国经济复苏为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旅游消费进入品质升级阶段。高端市场聚焦定制游、医疗旅游,人均消费超5万元;中产阶级主导品质游与深度文化体验,偏好历史遗迹、美食探索;普惠市场依托短途跨境游与签证便利化,实现“周末出境”常态化。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建立本地化运营网络,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增速领跑,RCEP区域免签扩容推动亚太出境市场年均增长。
(三)技术环境:数字化重构产业价值链
5G、AI、大数据等技术普及推动智慧旅游向纵深发展。AI行程规划工具根据游客偏好生成最优方案,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支付透明化,VR技术预览目的地增强决策信心。头部OTA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与技术,构建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实现“行前-行中-行后”全链条服务。支付平台推出“出境游专属卡”,提供汇率优惠与境外返现;社交平台通过内容营销为目的地引流,推动“跟着攻略去旅行”的自主决策模式。
(一)代际差异:Z世代崛起与银发经济并行
Z世代(1995-2010年出生)占比超60%,其消费特征表现为“社交属性优先”“体验深度化”。他们偏好小众目的地(如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电竞主题游、二次元文化体验游,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65%会在小红书等平台获取旅行灵感。银发族(50岁以上)出游频次翻倍,邮轮旅游渗透率超30%,康养旅游产品复购率达40%。他们更信赖亲友推荐与传统旅行社服务,对行程安排的灵活性(如弹性出发时间)有较高要求。
(二)消费动机:从“观光购物”到“情感价值”
传统“观光购物”主导的出行目的逐渐多元化,游客更注重“情感价值”与“自我实现”。调研显示,57%的受访者将“放松身心”列为核心动机,42%期待体验当地文化,39%以美食探索为驱动力。“舌尖旅行”成为重要体验维度,54%的旅客将美食作为目的地选择的关键因素,55%乐于在社交媒体分享美食记忆。
(三)安全导向:目的地选择的首要考量
消费者将健康安全列为目的地选择首要因素,倒逼行业升级卫生标准,推动“无接触服务”与“保险覆盖”成为标配。目的地治安、政治稳定性及应急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出行选择,44%的受访者将目的地安全/治安列为首要考量,政治动荡与诈骗风险亦为高度警惕因素
(一)区域格局:多元化与新兴市场崛起
亚洲仍为首选目的地,占比超60%,其中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传统市场保持领跑;欧洲市场占比约25%,文化目的地吸引力稳定;新兴市场增速显著,非洲、中东及南太平洋地区占比从2025年的15%提升至2030年的20%,肯尼亚、摩洛哥、阿联酋年均预订量增长超30%。目的地推广“负责任旅游”,限制日接待量并保护文化遗产,如某古城通过预约制与限流措施平衡保护与体验。
(二)竞争格局:生态化与差异化并存
头部企业主导市场,携程、飞猪等OTA平台通过并购整合形成三大集团,市占率达61%,覆盖全链条服务。传统旅行社依托品牌资源与政府合作优势,在传统团组市场占据主导;民营旅行社通过灵活的产品创新和数字化运营,抢占自由行及定制游市场。垂直领域服务商聚焦细分市场,如医疗旅游、研学旅行等,通过深度挖掘特定客群需求建立壁垒。
(三)产品创新:主题化与可持续化趋势
“深度体验游”取代“打卡式旅游”,主题游占比超40%。文化沉浸、生态康养、运动休闲成为核心方向,博物馆IP开发、非遗数字化等项目吸引年轻群体;森林疗养、温泉医疗等项目满足健康需求;低空旅游、海洋旅游等新兴业态崛起。可持续旅游理念重塑行业标准,2026年前ESG评价体系预计覆盖80%出境游上市公司,碳中和认证线路的市场覆盖率将从2022年的5%提升至2030年的35%。
(一)技术融合:AI+5G+区块链重塑体验
AI客服实现多语言实时响应,区块链技术保障跨境支付安全,5G与物联网提升目的地服务效率。元宇宙与AR技术将重塑体验场景,游客可通过数字分身参与境外文化活动,虚拟旅行从“替代方案”变为“增值服务”。企业需加大前沿技术投资,提升服务个性化与供应链透明度,同时建立数据伦理审查机制,避免过度采集用户信息引发信任危机。
(二)消费分层:高端定制与普惠市场共进
高端定制游占比从2025年的15%提升至2030年的35%,家庭亲子、银发康养等细分市场增速超20%。企业通过掌控海外地接社、酒店等核心资源,形成议价优势。普惠市场依托三四线城市及县域经济崛起,微度假、周末游等短途产品成为主流,反向旅游模式推动小众目的地出圈。
(三)全球化布局:风险分散与生态协同
地缘政治冲突、汇率波动与公共卫生事件等风险倒逼企业通过多元化目的地布局降低风险。头部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在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建立本地化运营网络。同时,企业需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旅游机构的合作,确保游客安全与权益,参与生态保护机制(如海洋清理)、推广可持续住宿认证。
(一)细分市场:聚焦高潜力赛道
投资热点向产业链纵向延伸,小众目的地深度开发、跨境支付与金融衍生服务创新、目的地地接服务本土化合作等领域具备高回报潜力。例如,银发族出境游市场规模突破22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医疗旅游、航海邮轮等主题产品预订量环比增长显著。
(二)技术驱动:构建数字化能力
企业需加速技术赋能与数据运营,开发智能行程规划系统,根据用户偏好动态推荐目的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行程存证,提升服务透明度与可信度。同时,建立基于大数据监测的弹性供应链体系和目的地风险评估动态模型,提升运营效率与抗风险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践行ESG理念
投资需关注碳中和目标实施路径,如航空燃料替代方案对出行成本的影响测算、零废弃旅行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可通过推出碳中和旅行产品(如“零碳航班+绿色酒店”套餐)、与环保组织合作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吸引高净值客户,溢价空间达20%-30%。
如需了解更多出境旅游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