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金融圈!王芝斌、于泽水被查!

小微 小微
52532
2024月01月26日

金融系统又有2人被查!

震动金融圈!王芝斌、于泽水被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月25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王芝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同日,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于泽水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震动金融圈!王芝斌、于泽水被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以来,金融反腐节奏仍在持续,1月已有多位来自国有大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人员被查。包括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资深副经理范题、中国银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斌,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张弛,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资深经理任国庆。

券商中国记者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不完全统计,2023年包括“工农中建交”在内的五大国有行,至少有40人被查;去年各政策性银行和国开行落马人数进一步增加,其中农发行至少5人被查,进出口银行被调查和“双开”至少4人,国开行也有7人。

王芝斌被查,此前曾遭监管处罚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月25日消息,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王芝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商银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湖北省监委监察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王芝斌此前历任工商银行湖北鄂州、荆州分行行长,湖北省分行副行长兼省分行营业部总经理。从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二级分行成长起来后,在湖北省分行营业部任总经理8年半。此外,王芝斌还曾担任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

2022年1月,湖北省人大官网公布的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显示,免去王芝斌的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

事实上,2020年9月,王芝斌还因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违规通过表内贷款承接表外债权、管理不力导致分支机构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负有领导责任,被处以警告和罚款10万元的处罚。

彼时,湖北原银保监局对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襄阳分行、荆门分行开出22张罚单,合计罚款3601万元,并有19名相关人员被处以取消任职资格、禁入银行业、罚款、警告等处罚,波及面较广。其中,襄阳分行因违规出具承诺函、未经上级授权违规签订业务协议、违规启用行政公章、内控管理不到位、开展中间业务不规范等案由,被罚3050万元。

国开行又一省级分行原行长被查

1月2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被查的还有国开行山东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于泽水。这也是今年以来国开行又一位被查的省级分行原行长。今年1月12日,国开行吉林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张弛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于泽水上一次出现在公开视野里还是在去年11月20日,不过其彼时的身份为山东省文化产业国际商会会长。

公开资料显示,于泽水曾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行长,山东省政府参事、中国国际商贸文化创新联盟主席、山东省文化产业国际商会会长。2021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于泽水任期已满,经研究,予以解聘。

事实上,自2023年中央第五巡视组对国家开发银行开展巡视“回头看”工作以来,陆续有现任和前任干部被查,一些干部的处分结果也陆续公布。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月5日消息,国开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王用生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按规定取消其享受的待遇;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一并移送。

在去年4月的国开行“回头看”工作动员会上,中央第五巡视组组长杨正超提及,要聚焦“一把手”和领导班子,聚焦权力和责任,深入检查金融单位落实上一轮巡视整改要求的实际行动和成效。

彼时,国开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欢表示,“回头看”既是对行党委落实十九届中央巡视整改成效的“检视评估”,也是对全行各项工作的再一次“政治体检”和“把脉会诊”。

去年6月,国开行召开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商会,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发银行先后有多名干部涉腐被查,腐败案件具有涉案人员职级高、腐败时间久、系列案件多、信贷基建领域多发、50后60后为主兼有年轻化趋势、风腐一体问题严重、新型隐性腐败突出等七大典型特征。究其深层次原因:一是有的领导干部自我要求不严,甚至带头腐败;二是业务偏离主责主业,内部管理粗放,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三是选人用人重才轻德,企业文化落后。

反腐名单拉长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金融反腐力度不断增加,不少国有大行、政策性银行和国开行干部因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查。

券商中国记者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不完全统计,去年包括“工农中建交”在内的五大国有行,至少有40人被查。其中,工商银行被查人数11人,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被查8人,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被查7人和6人。

另外,2023年包括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在内的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被查人数显著增加。其中,国开行7人被查,已有多人处分结果公布;农发行有5人被查;进出口银行2人被查,另有2人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打新必看 | 2月7日一只新股上市

打新必看 | 2月7日一只新股上市

小微 小微
76180
2024-02-06
1.成都华微(科创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股票代码:688709 发行价格:15.69 发行市盈率:37.04 行业市盈率:30.14 发行规模:15.00亿元 主营业务:特种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测试与销售,以提供信号处理与控制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其他重要信息如下图所示: 点评:市场前景方面,中投产业研究院预计,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将达到1.37万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80%,2027年将达到2.14万亿元。其中,截至2023年,国内模拟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市场增速稳中有升,共研网预计,到2025年我国模拟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340亿元。此外,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我国特种电子行业预计未来仍将呈现增长趋势,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 公司业绩方面,2020年至2022年,在特种领域芯片国产化的推动下,成都华微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各年度收入增幅均超过50%。2023年以来,受到芯片国产化率的提升以及下游客户需求增速放缓影响,半导体行业整体业绩增速放缓。2023年前三季度成都华微实现营业收入6.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35%;实现归母净利润1.954亿元,同比增7.61%。 回顾2023年的新股情况,全年上市新股313只,首日破发52只,首日破发比率约17%。其中,科创板全年上市新股67只,首日破发13只,首日破发比率约19%。10月23日以来,A股上市59只新股首日收盘均未破发(海�N药业首日盘中破发,最终收平)。 从估值看,公司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平均值,有一定破发风险。不过,考虑到公司业绩近年来整体向好,且近期新股市场炒作情绪犹存,综合判断成都华微首日破发概率约10%。...
央行一万亿“大礼包”已送达 2024年货币政策还有哪些新线索?

央行一万亿“大礼包”已送达 2024年货币政策还有哪些新线索?

小微 小微
69191
2024-02-06
2月5日,2024年的首次降准正式落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1月24日宣布,自2024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0%。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单次降准幅度加大体现了宏观政策发力。2023年央行两次降准,幅度都是0.25个百分点,单次释放长期资金5000亿元左右。今年开年,央行上来就“加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超1万亿元。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接近央行人士告诉记者,超预期的政策操作“进”的特征非常明显,短期要靠政策进取发力,未来的政策取向也将是以发展的思路去解决总需求不足、预期偏弱等问题。本次降准充分展现了宏观当局稳固支持经济回升向好的决心,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货币政策稳增长力度加大 此次降准有力弥补了节前的流动性缺口。2023年四季度以来,央行已通过MLF超额续作、新增PSL等方式投放流动性逾2万亿元,但据市场估算,春节前流动性仍有一定缺口。 一是政府发债缴款,去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以及地方再融资专项债,年末财政库款较三季度末反季节上升2000多亿元;二是新增存款缴准,去年四季度新增存款3万亿元,往年1月还会新增3万多亿元,按7%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估算,缴准规模在4000亿元以上。三是节前取现需求,历年情况看规模可能超2万亿元。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2020年以来,央行在每年春节前夕都安排降准,既能补足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又能利用节后回笼的现金继续支持银行信贷投放,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此外,降准有助于打好“组合拳”,体现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此前财政部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实物量会体现在2024年,央行也新增了5000亿元PSL额度,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存量政策将持续体现经济带动效应。这次降准也是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体现,有望与前期政策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近期,财政部还表示将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央行及时降准也能为后续系列稳需求、稳增长政策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关键时刻降准还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今年以来,海外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仍在持续,红海紧张形势加剧,国内老百姓消费信心不足,市场预期容易受到扰动。降准作为传统的重量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较强的信号意义,有利于增强社会信心和底气。而且,降准体现了政策的加力,“真金白银”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的资金投入,有助于国内经济基本面不断恢复向好,从根本上提振市场信心。 支持一季度经济开好局 在内外部环境仍有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央行选择年初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元中长期流动性,体现了货币政策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巩固经济恢复向好的基调,给市场吃下“定心丸”。 接近央行人士指出,一季度经济工作往往是全年经济的风向标,经济“开好局”可以为全年奠定坚实基础。央行在开年1月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真招实招助力经济起步加力,反映了货币政策主动担当,始终坚守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 市场机构普遍预计,2024年要实现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需要政策加大力度。此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幅度由0.25个百分点加倍至0.5个百分点,这一重磅举措反映出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增大,有效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好挖掘国内需求,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改善宏观经济基本面。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信贷投放得多、流动性消耗得快,容易导致资金面收紧,抬高市场整体利率水平。央行此次降准,保证了春节前后的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将有力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稳定银行负债端成本,加之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调降、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等措施,这些都将为实体经济降成本创造更多空间。...
A股市场掀起增持回购潮 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

A股市场掀起增持回购潮 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

小微 小微
64056
2024-02-06
(原标题:A股市场掀起增持回购潮 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提质增效重回报”的号召下,近期,A股上市公司掀起“增持回购潮”。据《大众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本月4个交易日内便有近60家公司抛出增持预案,近300家公司抛出回购预案,另有不少公司股东承诺不减持。截至发稿,增持、回购的公司数量仍在增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多家公司重要股东宣布增持 继上周超20家公司重要股东抛出增持计划后,本周,又有包括中国天楹、苏宁环球、三维股份、味知香、中科通达等多家公司抛出增持计划,不少公司更是将“提质增效重回报”写在了公告标题上。 容知日新6日公告称,公司接到告知函,为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上市公司发展理念,基于对公司信心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控股股东、实控人之一、董事长聂卫华,实控人之一、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贾维银,公司董事、董秘、财务总监黄莉丽拟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增持公司股份,金额不低于1075万元且不超过2150万元。容知日新表示,聂卫华、贾维银、黄莉丽在2023年8月25日至2023年11月9日期间已累计增持公司股份34.04万股,合计增持金额1738.74万元。 沪硅产业6日亦披露公告称,公司董事、总裁邱慈云,执行副总裁、董秘李炜,财务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黄燕及其他核心管理人员计划使用其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增持公司股份,合计拟增持金额不低于600万元且不超过1200万元。 超124家公司已付诸行动 除了抛出增持预案,亦有公司在上周宣布拟增持后便付诸行动。中望软件2月3日公告称,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杜玉林拟增持公司股份,合计增持金额不低于500万元且不超过1000万元。6日,公司公告称,杜玉林已于2月5日增持公司股份3.15万股,支付总金额为200万元。 顺鑫农业6日公告称,顺鑫控股计划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1亿元,不超过2亿元,本次增持不设定价格区间。抛出计划的同时,顺鑫控股于2月2日至2月5日增持568.34万股,增持金额9007.62万元,占公司总股本的0.77%。 《大众证券报》记者通过Wind统计发现,除了上述两家公司,截至目前,本月已有124家公司重要股东及高管等实施了增持计划。 各方多举措提振市场信心 除了抛出真金白银的增持计划,不少公司亦宣布通过回购股份、承诺不减持的措施提振市场信心。 记者通过Wind统计发现,截至目前,本月已有近300家公司宣布拟回购股份增强市场信心;近200家公司实施了回购行动。其中,东来技术、澜起科技、中环环保等多家公司在短短的4个交易日内已实施了两次回购。此外,香飘飘、百大集团等多家公司重要股东承诺半年年不减持公司股票。 对于近期上市公司纷纷抛出增持、回购、承诺不减持等举措,一资深市场人士在接受《大众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上市公司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提振市场信心。”记者 朱蓉...
超跌反弹优选景气成长股

超跌反弹优选景气成长股

小微 小微
50846
2024-02-07
(原标题:超跌反弹优选景气成长股)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两日A股市场迎来反弹,沪指收复2800点,成交额今年首次突破万亿元。有券商认为,在宏观基本面变化不大的背景下,微观流动性的冲击和风险偏好下行是核心原因,后续有望迎来改善,建议超跌反弹以价值为底仓,再优选成长股。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海证券: 关注通信、电子、交通运输 1月,我国制造业PMI较去年12月小幅改善,叠加经济旺季将至,宏观面有望企稳回升。结构上来看,供给好于需求的格局未改,外需出口链条存在结构性亮点。 宏观流动性方面,超预期降准之后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可期,降准降息有望交替进行,二季度美联储大概率降息。微观流动性有望出现改善,中证500、中证1000雪球产品的敲入逐步进入尾声,国家队出手平抑市场波动。 业绩披露进入空窗期,风险偏好修复主要来源于国内政策发力,春节之后逐步进入到政策出台窗口期,可以关注三中全会的改革举措以及3月初两会稳增长的相关政策。此外,科技创新仍是今年政策的主旋律。 维持哑铃型配置思路,超跌反弹首选景气成长,2月过年前后,市场风格往往向中小成长倾斜,在经历了1月份充分调整之后性价比凸显。低波红利仍是全年类通缩环境下重要的配置方向,高股息将进一步扩散。2月首选通信、电子、交通运输等行业。 光大证券: 高股息标的仍可作为底仓 从两个维度比较当前市场与过去底部区间,一个是从基本面的角度,与2022年和2023年进行比较,另一个是从极端情形的角度,与过去几次市场跌破2800点情形进行比较。 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回顾2022年至今的基本面情况,疫情以及疫情之后的经济修复仍然是绕不开的背景,但相比较之下,2024年的基本面大概率会有所好转,并且从近期的经济数据来看,基本面下行的压力正在逐步缓解。 从历史上A股市场低位运行的极端情况来看,上证指数在低位运行通常伴随着基本面偏弱和部分风险因素,而当前基本面的下行压力并不会显著高于近几年,并且当前市场面临的风险因素,如短期结构化产品平仓带来的流动性压力等因素,有望随着政策的支持而逐步缓解。 从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来看,高股息策略仍然可以作为稳定收益的底仓,并且,当前高股息资产的估值和拥挤度并不高,仍具有一定的配置价值。此外,近期各类稳增长、稳市场政策频频出台,其中一些有较为清晰指引的方向,如央企、稳增长、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等或许也值得关注。短期市场反弹,前期下跌幅度大的板块在反弹过程中可能会更有弹性,因此,本轮市场调整过程中,调整幅度较大的成长板块值得重点关注。 市场经过前期的调整,当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叠加政策不断发力,A股市场的春季行情有望逐步到来。从历史来看,A股在2月通常表现较好。因此,多重利好因素叠加,市场有望筑底反击。预计2月市场风格或介于均衡与顺周期,建议关注石油石化、非银金融、医药生物、传媒、基础化工及电子等行业。 考虑到当前市场对于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有一定期待,若预期出现落空,“情绪”也可能会出现回落,因此,“强现实、弱情绪”情景也可能会出现,在这种情景下,市场风格或会偏向顺周期。 行业打分体系同时考虑了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个角度。其中,自上而下部分包括市场风格、流动性两个维度,而自下而上部分包括政策、景气、估值及筹码四个维度。从实际打分情况来看,在申万一级行业中,2月份值得重点关注的板块,包括石油石化、非银金融、医药生物、传媒、基础化工及电子的得分最靠前。 东方证券: 中期左侧布局机会临近 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经济增速也陷入低迷。多数国家的通胀率未达到央行的目标水平,各国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到了2010年已是负值。比较发达国家低通胀低利率时代,中国目前的内生经济有着较大类似性,但外国通胀高企和国内创新投入的增加将会有独特性。总体而言,在低通胀、低利率长期持续的过程中,投资者对安全资产、核心资产的偏好很难改变。 资产配置上,可以继续配置低估值、高分红为主的行业。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基本维持“A股市场在探底过程,或在2024年春节前后迎来拐点”这一观点。上周,国常会强调“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且有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出台。政策加码叠加下跌周期的尾声,中期左侧布局机会正在临近。同时,相比市场涨跌,行业配置的重要性持续提升。 在配置方面,低估值、高分红行业的投资机会持续,且有央企市值管理等政策出台,在估值上和公司治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如高分红、低估值板块:石油石化、煤炭、家电、银行、交运、发电及电网;消费及制造业板块:白酒、工程机械、贵金属。 记者 张��...
2024年行业展望:光伏行业大洗牌再度来临?

2024年行业展望:光伏行业大洗牌再度来临?

小微 小微
56129
2024-02-13
2023年,是光伏板块被市场抛弃的一年。受产能过剩影响,产业链价格集体暴跌,玩家们业绩承压的问题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光伏板块跌跌不休,即便是隆基、通威这样的行业龙头也不例外,股价大幅调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样的市场表现让不少坚信新能源是未来的机构困惑:总不能一直跌吧?在这样的期盼中,1月以来光伏板块几度异动反弹,市场抄底的心因此再度躁动。但随着以TCL中环为首的巨头业绩暴雷,光伏板块再逢大跌,情绪又归于平静。 那么,2024年的光伏板块到底能否“否极泰来”,所谓的周期拐点是否值得博弈呢? 产能过剩未解,装机增速或放缓 先看行业情况,去年光伏装机的成绩其实相当亮眼,高增长延续。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国2023年前11个月光伏新增装机163.88GW,同比增长149.4%。 产业高景气也是机构依旧看好光伏板块前景的一大逻辑支撑,但从股价表现来看,市场对产能过剩的担忧更甚于对行业前景的看好。结果也确实如此,产能过剩导致的产业链价格暴跌,使得不少玩家业绩预见预亏。 最关键是从当前排产和规划情况来看,产能过剩并未缓解,甚至巨头们扩张的步伐并未停歇,还有大批规划产能等待落地。 根据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协会统计,以光伏组件环节为例,全球出货排名Top10厂商的N型扩产规划有增无减。 1月2日,晶科能源官微发文披露了自身2024年的“小目标”。第一条就是“一体化规模行业第一,N型先进产能突破100GW”;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近期表示,2024年,我们新型的N型TOPCon的组件产能快速提升,预计在我们的产品销售中的比例会超过80%。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未来公司的大量产品会采用BC类电池技术路线。隆基表示,公司HPBC pro电池产能预计将于2024年底开始投产。据悉,隆基绿能2024年BC电池满产超30GW。 此外,晶澳科技、阿特斯、正泰新能、通威股份等企业2024年也有一定的扩产预期。虽然在产业链亏损的背景下,未来它们是否会暂停扩产或者调整规划,以及实际产能落地情况还有待观察,但只要扩产预期没完全扭转,产能过剩没显著缓解,就注定会压制市场情绪。因此,超跌反弹或可期待,但反转仍言之尚早。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对2024年光伏装机增速并不看好。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表示:因为2023年的出货量远远超过原来的预期,所以会对2024年的增长带来压力,我认为2024年的增长肯定没有2023年这么快,但是市场需求还会增长,估计会在20%至30%的幅度。 集邦咨询预计,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的中性预期为474GW,同比增长16%,与2023年59%的增速相比,增幅明显大幅放缓。 需求增速放缓,叠加前期规划产能陆续落地,光伏的2024年或仍不那么乐观。 超级加速的技术迭代 先进产能永远会淘汰落后产能,新技术是光伏新阶段发力的关键点。 N型组件作为新一代的光伏技术,凭借高功率、高效率等显著优势,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自去年8月以来,N型组件在国内光伏组件招投标中迅速起量,12月单月N型组件招标占比已近七成,而2023年全年N型组件招标总量也达到了124.7GW,占比约为43.4%,展现出其强大的竞争力,光伏组件技术迭代正在加速。 从P型向N型电池片转变,国内市场几乎只用了半年时间。2023年上半年各企业还在纠结是TOPCon还是异质结,下半年超过700GW的TOPCon设备订单已被锁定。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市场格局争夺中,都想在技术迭代风口下,赢得先机、弯道超车。 不过N型硅片也有许多细分方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TOPCon、IBC、HJT等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片。 从光伏电池片技术降本增效的发展目标和趋势来看,在解决了生产设备技术攻关、生产工艺提升、成本优化等关键问题后,TOPCon和XBC两种技术路线下的N型电池片已实现落地量产,其中已量产TOPCon的代表性主流厂商包括晶科能源、钧达股份、中来股份等,已量产或投产XBC的厂商为爱旭股份及隆基绿能。 但大规模量产的结果显而易见,组件招标价格大幅下滑,P-N组件价差也逐步缩小。TOPCon电池虽然逐步占据市场主流地位,但过剩的风险也开始出现,玩家们正加速步入成本竞争时代。因此A股市场中,TOPCon概念虽然一度火热,但最终还是坐了过山车,光伏跨界黑马钧达股份就是如此。 新的一年,相比已经大规模量产的TOPCon电池,HJT、IBC等方向或存在一定想象空间。但受制于行业整体预期不佳,走出独立性长期行情的可能性不大,更多是基于题材炒作反复活跃。 往后看,虽然光伏头部企业如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等都是几经周期洗礼的沙场老将,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但光伏产业链生态一旦恶化,到头来战略性收缩将在...
兔年复盘:资本市场十大法律事件!

兔年复盘:资本市场十大法律事件!

小微 小微
77428
2024-02-13
(原标题:兔年复盘:资本市场十大法律事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法治兴则市场兴,法治强则市场强。 2023年资本市场在推进法治化进程方面继续迎来新突破。面对市场上长期存在的一沉疴痼疾,2023年制度改革进行了有益回应。 这一年,监管部门一方面加强法治供给,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治理效能;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监管执法、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协作、构建常态化机制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 在此,券商中国记者盘点2023年度资本市场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法律事件,以此记录历史进程中的资本市场。 新《公司法》完成大修 经历四次审议,新《公司法》终于面世,于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获得表决通过。本次修订正值《公司法》颁布30周年,是1993年以来最为全面的一次修改。 从对资本市场积极影响角度来看,新《公司法》优化公司治理;强调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人员责任;还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对于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治理方面,新《公司法》比如新增“可选设单层制”治理结构,允许公司以审计委员会替代行使监事会职权;又如新增股东会可授予董事会其他职权,突出董事会治理地位。 在强化董监高责任方面,此次明确忠实勤勉义务的内涵,为司法机关审判董监高履职尽责提供法律依据。在中小股东权益方面,此次扩大股东知情权范围,降低股东临时提案权的门槛等。 新《公司法》的出台,有助于弘扬企业家精神,让公司治理更有效、更优化,也更加有利于激发市场持久活力。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供给 “独立董事不独立”一直广受社会诟病。而“康美药业案”的爆发亦折射出独立董事制度的局限性,引发市场对该制度的关注。 202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完善制度供给。四个月后,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细化独立董事制度各环节具体要求,明确独董任职资格与任免程序、职责及履职方式和履职保障等。 《办法》主要有三大看点,一是独董最多在三家境内上市公司任职。二是独董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管之间的潜在重大利益冲突事项。三是上市公司应向独董定期通报公司运营情况。 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体现国家层面对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为独董搭建有效履职平台,提供独立履职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加大对独立董事不履职不尽责的追究力度。 分红新规迎突破 资本市场另一大被投资者诟病的问题是,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不高。一直以来,A股上市公司有的分红金额少、分红比例低,有的甚至多年不分红,严重违背资本市场建立初衷,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 2023年12月15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以及《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决定》。沪深证券交易所同步修改完善规范运作指引。上述系列规则的发布,旨在推动上市公司不断增强分红意识,提高分红水平,同时约束异常分红。 根据上述分红新规,监管层明确,对不分红的公司加强制度约束督促分红;对财务投资较多但分红水平偏低的公司进行重点监管关注。 监管还简化中期分红程序,推动进一步优化分红方式和节奏;鼓励公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分红频次。同时,增加对中期分红的完成时限要求,督促公司在章程中细化分红政策,明确现金分红的目标,更好稳定投资者预期。 此外,加强对异常高比例分红企业的约束,强调上市公司制定现金分红政策时,应综合考虑自身盈利水平、资金支出安排和债务偿还能力。对资产负债率较高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佳,存在大比例现金分红情形的公司保持重点关注,防止对企业生产经营、偿债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分红新规的出台,进一步健全上市公司常态化的分红机制,有助于投资者形成合理预期。当前,在多名分析师看来,持有市场上分红收益率较高、市值相对稳定的股票是稳健投资策略的选择之一。 全面注册制时代来临 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实施,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全面注册制改革推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革新,完善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制度安排,优化发行上市制度安排,不同市场板块的上市条件持续完善,有望释放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潜力,有力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全面注册制改革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发行审核制度,既尊重注册制的基本内涵,也借鉴全球最佳实践,同时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证监会明确表示,实行注册制,绝不是放任不管、一放了之,而是从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各环节加强监管执法,管得更严,管得更准。一方面,不是谁想发就发、想发多少就发多少。坚持“申报即担责”,严惩“带病闯关”“一查就撤”。 另一方面,全面注...
最新评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