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刘元春、黄益平……最新发声!

小微 小微
62518
2024月03月13日

(原标题:刘世锦、刘元春、黄益平……最新发声!)

刘世锦、刘元春、黄益平……最新发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月13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等围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安排,进行了深度解读。

刘世锦:中国潜在经济增速仍有5%左右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这个目标还需要‘跳一跳’才有可能抓得住。”刘世锦说。

在刘世锦看来,中国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增长潜能包括追赶潜能和数字技术、绿色转型所带来的新潜能。当前仍要重视追赶潜能。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大概1.3万美元,到2035年要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这中间的增长潜能要依靠消费结构升级所带动的服务业发展,依靠制造业和农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等。

而在数字技术和绿色转型领域,我国和先行者的差距已经不大,部分领域并驾齐驱,甚至实现了“领跑”。

刘世锦表示,两种潜能是融为一体的,挖掘增长潜能需要摆正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与发达经济体不同,中国经济仍有5%左右的潜在增速,宏观政策对经济主要起稳定和平衡的作用。据他测算,宏观政策对于GDP的影响大约有一个百分点,而其余四个百分点取决于技术条件和体制政策环境。

“1:4的关系,大概说明了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刘世锦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宏观政策稳增长已经有较多着墨,但不能只盯着宏观政策,结构性改革也要推进,特别是有的结构性改革也会带来短期的扩张效应。

刘世锦以扩大内需为例,分析了由结构性改革可能带来的增长潜力。刘世锦认为,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依托的发展型消费和以农民工为重点的中低收入阶层是扩大消费的两大重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这段话讲得很关键。”刘世锦说,城乡融合发展中包括“三个平等”,即身份平等、基本公共服务获取权利平等以及不动产财产权利平等。以户籍改革为例,建议除个别城市或地区外,其他地方都采用负面清单的办法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居民身份的差别。对于推动进城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刘世锦建议实施新的三年攻坚战。

此外,刘世锦表示,应该允许城乡居民双向流动和置业,带动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刘元春:政府工作报告对稳预期进行了系统谋划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表示,政府工作报告落实了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大部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刘元春认为,站在当下,这一目标的难度和实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他测算,按照两年平均测算,2022年和2023年的两年平均GDP增速为4.1%,而如果今年能够实现预期目标,2023年和2024年的两年平均增速则将达到5.1%。

“可以看到,这意味着在剔除基数效应的基础上,5%的经济增长比上年的增长要提高1个百分点。”刘元春说,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大国经济要提升实质性的1个百分点的难度很大。同时,从另一方面看,2023年GDP实际增速为5.2%,名义增速为4.6%,今年如果实现5%的实际增速,价格水平实现3%左右,名义GDP增速比上年高出3个百分点左右,这个难度也很大。因此,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不低。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使中国经济快速向趋势性增长轨迹靠拢。

对于宏观政策安排,刘元春表示,不少政策表述较之前有相似性,但也有了新变化。以财政政策为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其中适度加力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3%的赤字率上,更重要地体现在了专项债规模和项目资本金使用范围扩大上,体现在了增加超长期国债发行上。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年的政策工具与不低的经济增速目标具有很强的匹配性、很强的相机抉择性特征。”刘元春说。

刘元春还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在目标设定、工具选择、重点任务设定等方面,把稳预期的一揽子方案进行了谋定。今年在稳预期上面着力很多,不是简单的“一招鲜”,依赖单一的某一项政策,而是进行了系统性谋划,使稳预期的抓手更实更多更体系化多元化。

黄益平: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重视对外开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的首项政府工作任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以2月以来国外政府和企业针对中国产业政策产生的事件为例,分享了自己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对外开放之间关系的看法。

黄益平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建设新型的产业体系。决定创新成效的因素既有对创新活动的投入,也受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主体活跃程度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国家的开放度。”黄益平表示,当今的创新需要借鉴利用的技术和能力是世界范围内的,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非常重要。我们既要坚决回应和捍卫自由贸易的权利,支持国际贸易体系开放,同时也要不断完善产业政策。

黄益平表示,中国经济已经是大国经济,我们增加或者减少供给都会对国际市场的供求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建议考虑如何更好将对外开放和创新相结合,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黄益平建议,一是要主动更积极地利用多边贸易框架,维护开放、公平、透明的国际贸易体系。客观来说,中国的“新三样”出口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是有益的,我们要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来推动多边框架,维护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

二是要从根本上提升国内消费需求,想办法逐步克服国内宏观失衡的问题。国内经济的再平衡很重要,提升国内消费既有短期方式也有长期方式,关键是增加居民收入,通过改善福利支持、收入分配等。

三是要在支持创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政策支持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前端。产业政策不要限制竞争。产业政策要有适时退出机制。地方出台引导政策需要更加理性,避免盲目跟风。

责编:万健�t

校对:彭其华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ETF观察】2月2日股票ETF净流出59.37亿元

【ETF观察】2月2日股票ETF净流出59.37亿元

小微 小微
77343
2024-02-05
证券之星消息,2月2日,上证指数报收2750.72,下跌0.72%;深圳成指报收8117.51,下跌1.49%;行业主题中,煤炭、银行涨幅居前,计算机、环保、综合领跌。从当日股票型ETF基金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以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港元、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中证港股通50港元等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基金领涨,其中民生加银中证生物科技主题ETF、华夏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ETF、国泰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ETF分别以6.7%、1.88%、1.5%的涨幅居前三。以中证光伏龙头30、中证全指软件、中证软件服务等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基金领跌,其中摩根MSCI中国A股ETF、嘉实中证软件服务ETF、招商中证全指软件ETF分别以-5.71%、-3.85%、-3.74%的跌幅居前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股票型ETF基金合计资金净流出59.37亿元,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489.73亿元,5个交易日中出现日合计资金净流出的有4天(ETF资金流向是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减去前一交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的结果,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当日ETF净值 * 当日份额,计算结果仅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有73只股票型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入,其中净流入排首位的是华夏沪深300ETF(510330),份额增加了8.14亿份,净流入额为18.96亿元。净流入排行TOP10如下: 当日有592只股票型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出,其中净流出排首位的是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588000),份额减少了1.71亿份,净流出额为18.03亿元。净流出排行TOP10如下: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担当春节消费主力 深市上市公司大显身手

担当春节消费主力 深市上市公司大显身手

小微 小微
66818
2024-02-17
(原标题:担当春节消费主力 深市上市公司大显身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备年货、吃年饭、看电影……春节期间,各地消费市场活力十足。尽管资本市场已休市,但相关上市公司旗下产品却成春节消费主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春节档电影火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春节档共有九部国产影片与观众见面,其中八部都在大年初一集中上映。从内容来看,今年春节档电影以喜剧和动画类型为主,但又各自聚焦不同细分领域,有喜剧+励志的《热辣滚烫》、喜剧+赛车的《飞驰人生2》、喜剧+法律的《第二十条》、喜剧+科幻的《熊出没・逆转时空》等,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喜好消费者的观影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春节档影片在预售阶段就创下了近三年来春节档新片预售票房最快破亿速度。 火爆的春节档电影背后,深市上市公司表现优异。 万达电影介绍,2024年春节档票房预计80亿元,观影人次突破1.6亿,票房、人次、场次均创春节档历史新高,看电影过大年已然成为新的民风民俗,电影在社会中的热度和关注度不断提升。万达电影春节档亦表现优异,在全国TOP10影城中占据6席、TOP100影城中占据67席。 博纳影业称,截至目前,公司参投的影片《飞驰人生2》已斩获22.86亿元票房,位居春节档票房成绩第二名。作为《飞驰人生2》的重要出品方之一,此次是公司第五次携手韩寒。此前,博纳影业与韩寒合作出品《后会无期》《乘风破浪》《飞驰人生》《四海》等四部影片共斩获近40亿元票房,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 分省来看,江苏电影市场消费态势火热,全省电影票房累计达到7.6亿元,约占全国票房10%,位列全国第一。 江苏省影视行业上市公司幸福蓝海(300528)在这个春节档也收获满满,截至2月16日晚,幸福蓝海院线票房(含预售)累计达3.38亿元,较2023年春节档增长8.2%,观影人次684万,较2023年春节档增长15.9%,票房位列全国第七,并连续9年位列江苏省第一,票房占比超过30%。 旅行热情高涨 春节假期,神州大地处处充满着多彩的年景、浓郁的年味。过年方式越发多元,越来越多的人们用旅游欢度佳节,各地消费也迎来“开门红”。 途牛发布的《2024年春节旅游消费盘点》显示,今年春节,家庭出游成为市场主流,国内文化游、冰雪游、主题乐园游、避寒游、海岛游等度假类消费火爆。 峨眉山表示,景区旅游消费持续火热,迎来新高峰。2月10日~2月16日17:00,峨眉山景区接待游客20.24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56.5%,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旅游收入超5000万元,同比2023年增长超50%。 丽江股份表示,2024年春节期间(2月9日~2月16日),公司索道业务和印象丽江接待人数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索道业务方面,三条索道共计接待游客19.13万人次,较2023年春节增长48.02%,其中,玉龙雪山索道接待游客8.33万人次,同比增长76.61%;云杉坪索道接待游客9.14万人次,同比增长21.59%;牦牛坪索道接待游客1.66万人次,同比增加140.46 %。演出业务方面,印象丽江接待游客数量6.35万人次,同比增长67.41%。 随着春节游热度创新高,春节期间的酒店预订开始进入高峰期。 西安旅游介绍,2024年春节期间,西安旅游积极抢抓“西安年”等新春文旅消费机遇,充分发挥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主业优势,深度挖掘年俗文化,围绕“团圆、温暖、欢乐”的节日氛围营造,依托各经营载体策划举办了六大主题17项文旅活动,通过一系列温馨、特色的旅游服务让广大市民游客在西旅美美过大年,公司整体营收和游客接待量同比上年均实现大幅增长,尤其是酒店板块前期布局成效进一步凸显,酒店平均出租率持续在80%以上,酒店业务营收同比上年翻了一番。 君亭酒店介绍,截至大年初六,集团旗下酒店经营业绩均全面超过2019年,其中直营酒店RevPAR较2019年增长21.3%,较2023年春节同期大幅增长45%,平均房价和出租率大幅提升。全部酒店(含委托管理酒店)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累计接待超过60万人次,海南、福建、浙江、江苏主要旅游目的地及成都、重庆、福州、广州等城市增长明显,集团半数以上酒店春节同期经营业绩均创历史新高。 2024年春节期间,在哈尔滨带动东北旅游的同时,来广东温暖过大年也成为国人春节出游的热门选项,春节期间反向南下广州航线预订订单量较去年春节同比增长107%。 逛花街、看大戏、乐游园、戏海浪、赏民俗、品美食、享暖阳、泡温泉……围绕“广东新春八件套”,岭南控股打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品牌性的“广式春节”旅游产品。岭南控股旗下城央酒店和度假酒店推出了形式各样的特色活动,让游客体验一场“迎新年、品年味、寻年趣”的节日盛宴。除夕至初六,岭南...
58同城、安居客调查报告:春节后换租热度高 过半人群更希望稳定长租

58同城、安居客调查报告:春节后换租热度高 过半人群更希望稳定长租

小微 小微
72550
2024-02-27
(原标题:58同城、安居客调查报告:春节后换租热度高 过半人群更希望稳定长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春节假期结束,伴随返乡大军的回流,以及新年求职务工热,租房市场也随之升温。58同城、安居客今日发布的《2024年节后租房调查报告》显示,过半数意向租房者倾向在2月份租房,希望稳定租住一年以上的人群占比更高;整租的诉求高涨,超八成租房者更倾向于整租,两居室成热门关注户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了解,本次调研面向今年4月份之前有租房需求的人群,根据58安居客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接受调研的人群中,有54.1%的受访意向租客希望在春节后(2月份)马上租房,有34.2%的人希望在3月份租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8同城、安居客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意向租房人群希望拥有稳定持续的租房房源,希望租住一年以上的意向租客占比达51%,36.9%的租房者意向租房的时长在半年至一年之间。有孩家庭选择长租一年以上的占比相对更高,为56.3%。从家庭情况来看,家庭成员越多,希望长期稳定租住的愿望越强烈,有孩家庭选择长租一年以上的占比为56.3%。 对于租房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人因为工作原因而租房,占比60.8%,有21.6%的人是出于生活便利等原因而租房,15.4%的人是为了子女上学而租房。其中,有孩家庭因为子女上学而选择租房的占比为27.3%。 58同城、安居客调研显示,更大的私人空间成为租客们的倾向。调研中,有84.4%的人希望整租,选择合租(含同住一间)的人仅为15.6%。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拥有独享空间成为租客提升居住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渴望实现“整租自由”的人群越来越多。同时,单身独居的租房者对合租的接受度相对更高,有37.3%的单身租房者倾向于选择合租(含同住一间),超九成有孩家庭选择整租。 根据58同城、安居客调研,两居室成最受租客青睐的户型。在本次调研中,超六成租房者青睐两居室,其次为一居室,占比21.7%。单身独居的租房者选择一居室的占比为50.6%,而两口之家、有孩家庭则更希望选择两居室及以上户型。 在租金接受程度上,58安居客研究院分析表明,有63.9%的人希望将月租金控制在1001―3000元之间。其中,工作在一线城市的租房者月租金在2001―3000元的占比最多,为29.4%,新一线城市工作的租房者月租金在1001―2000元的占比最多,为36.5%。 报告还显示,约六成租房者认为月租金占个人/家庭月收入的比重在10%―20%较为合适,能够使经济压力和居住条件达到相对平衡。 对于房租的上浮空间,在工作及收入稳定的情况下,超七成租房者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租金上浮。同时,根据58同城、安居客调研结果,5%以内的租金涨幅更容易被人群接受,也有超两成租房人群表示不能接受租金上涨。 校对:刘榕枝...
房地产,突传重磅!

房地产,突传重磅!

小微 小微
61808
2024-03-12
(原标题:房地产,突传重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股市上,房地产的影响力太大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A股和港股的地产板块大爆发。房地产ETF大涨超3%,传统房企招商蛇口、保利发展、万科、金地集团股价皆一度上涨超4%,万科股价更显强劲。香港市场房地产板块亦大涨超2%。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那么,究竟有何利好刺激呢?从市场传闻来看,一则关于“要求银行强化对国有支持的地产发展商万科融资支持,并呼吁债券人考虑延长私人债务到期期限”的消息在投资圈流传,可能是引发地产股行情的主要原因。据券商中国记者向某股份银行人士了解,确实存在传闻中的一些现象。 A股市场还将逻辑进行了延伸,与地产板块息息相关的消费板块今天亦大幅上涨,特别是白酒板块有力地封杀了大盘下跌的空间。而向来信奉“地产安,则天下安”的外资亦在港股市场风生水起,好不热闹。 地产股大爆发 今天,盘面上热点的逻辑起点应该来自地产股。下午,地产股集体大爆发。我爱我家、中交地产、信达地产先后涨停,万科A、招商蛇口、金地集团涨逾6%。 港股市场上,地产股的表现亦非常抢眼。龙湖集团大涨超13%,万物云、万科企业大涨超9%,融创中国、越秀地产、碧桂园服务、绿城中国等皆出现明显涨幅。 与此同时,地产公司债表现亦非常给力。万科多只债券午后亦上涨,“20万科08”涨超8%,“22万科05”涨超6%,“22万科06”涨超4%,“20万科06”、“21万科04”涨超3%。金地、旭辉、龙湖债亦皆大涨。 之所以说,地产股是逻辑的起点。是因为,与房地产相关度非常高的消费板,今天也迎来了大涨。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等涨幅都比较大,酒ETF一度上涨近5%。这些股票的表现对大盘形成有力支撑。 那么,地产股突然崛起,利好因素来自何方?消息面上,一则“要求银行强化对国有支持的地产发展商万科融资支持,并呼吁债券人考虑延长私人债务到期期限”的传闻流传非常广。据券商中国记者向某股份行人士了解,确实存在一些支持。 其实,金融对房地产的支持力度在增大。今天下午金科股份也传来消息,金科武汉桃湖美镇项目率先获得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有效支持,完成融资上账工作。消息称,金科股份在全国已有72个项目入围“白名单”,重庆、河南、山东、广西、湖北、辽宁等地均有落地,部分项目已开始对接融资。金科股份表示,公司更多符合要求的项目正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与金融机构沟通,有望陆续加入。进入“白名单”后,金科股份相关项目将获得新的融资支持,项目开发运营的资金压力将得到进一步缓解,有利于切实做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助力公司经营回归良性循环。 楼市出现“小阳春”? 最近,深圳楼市的确出现一些回暖的苗头。 深圳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年后开始,深圳新房热度就逐渐走高。上周(2月26日—3月3日)中原代理新房周来访量近7000,环比上升四成。一手周成交343套,环比上涨48.5%;二手周成交893套,环比上涨34.1%。乐有家研究中心披露的该平台看房量显示,上周新房看房量持续上涨,环比涨幅33%,是去年10月以来的第二高点。 据深房中协统计,上周全市二手房成交(含自助)录得1085套,环比增长14.1%。政策效应还在持续发力,二手房周成交量快速突破千套关口。根据公开在售二手房源量数据统计,2024年3月4日,深圳全市共有53753套有效二手房源在售,较上周增加1897套。 据海通国际的数据,18城2024年第10周二手房成交量为142万平方米,环比增长9%,同比下降40%。其中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30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0%,同比下降35%。二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106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6%,同比下降41%。三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6.0万平方米,环比增长7%,同比下降51%。 18城2024年3月1日—7日二手房成交面积142万平方米,环比增长26%,同比下降39%;一线城市30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5%,同比下降31%;二线城市106万平方米,环比增长24.5%,同比下降40%;三线城市6万平方米,环比增长8%,同比下降41%。 政策支持有多大? 据中金公司观察,政策对于房地产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强。 政策导向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相比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11月金融机构座谈会的提法“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增加“给予支持”的表述,态度更加明确。 此外,提出项目“白名单”:2024年1月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按照“一项目一方案”提出项目“白名单”;根据住建部的统计,截至3月初全国31个省份312个城市建立该机制,“白名单”项目达到了6000多个,其中83%是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项目;截...
坚持依法从严监管 深交所今年累计对12名“关键少数”采取公开认定措施

坚持依法从严监管 深交所今年累计对12名“关键少数”采取公开认定措施

小微 小微
72103
2024-03-13
(原标题:坚持依法从严监管 深交所今年累计对12名“关键少数”采取公开认定措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深交所坚守监管主责主业,从严打击各类证券违法违规活动,积极运用“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处分手段,严惩造假、侵占等市场“毒瘤”,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当事人被公开认定后,不仅不得担任原上市公司董监高职务,在公开认定期限内也不得担任其他上市公司董监高职务。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深交所不断加大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实施力度。其中,2024年以来,已对*ST太安、扬子新材等6家公司的12名“关键少数”,采取3年至10年不等的公开认定措施;2021年至2023年间,分别有19、36、28人次被实施公开认定措施。 严监严管 紧盯重大违规重点领域 近日,针对如意集团控股股东如意科技通过虚构采购业务预付货款方式累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5.94亿元及关联交易未审议披露事项,深交所对实际控制人、时任董事长邱亚夫,时任总会计师张义英和时任董事、总经理杜元姝分别实施公开认定10年、5年、3年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 造假、占用作为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重大恶性违规,历来是资本市场的“顽疾”。据统计,近95%的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与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相关。 再看*ST太安。2024年2月,深交所针对公司财务造假和资金占用作出公开认定等纪律处分。*ST太安通过少结转成本、少记费用等方式2018年至2021年累计虚增利润4.3亿元,控股股东太安堂集团2018年至2022年通过预付设备采购款、预付药品采购款、支付林下参采购款等多种方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近10亿元。针对组织并实施财务造假和资金占用“首恶”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柯少彬,深交所对其作出公开认定10年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 压实责任 扩大重处分措施覆盖面 在深交所对如意集团及相关当事人作出的纪律处分中,深交所不仅对违反诚实守信义务,滥用控制地位损害上市公司独立性,侵占公司资金的“首恶”――公司实际控制人、时任董事长邱亚夫实施公开处分,还对未恪尽职守和诚信勤勉、知悉并参与资金占用的时任总会计师张义英和时任董事、总经理杜元姝,分别实施公开认定5年、3年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 一般而言,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对象通常是对公司违规行为负有主要责任或严重侵害上市公司利益、造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或者规范运作重大违规的“关键少数”,以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等指使、组织违规行为的人员居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深交所不断加大惩处力度,加大对未勤勉尽责,参与、配合实施违规行为的其他董监高的公开认定力度。 2024年1月,深交所对金通灵及相关当事人作出公开认定等纪律处分。金通灵通过多种方式虚增或虚减营业收入、利润,导致2017年至2022年年报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虚增或虚减利润总额分别占公司各年度利润总额绝对值的103.06%、133.10%、31.35%、101.55%、5774.38%、11.83%。 深交所不仅对决策并组织实施违规行为的时任董事长、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季伟实施公开认定10年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对组织、参与违规行为的时任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袁学礼实施公开认定5年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同时也对参与、执行违规行为的时任董事许坤明、监事冒鑫鹏实施公开认定3年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 一严到底 严防一退了之 金刚退于2022年6月被深交所实施终止上市并摘牌,但退市并不意味着监管的结束。 在金刚退的案例中,深交所严肃追究退市公司在上市期间的违法违规责任,严防“一退了之”,对上市期间董监高未能勤勉尽责的行为亦是如此。 针对上市期间2016年至2019年持续大额财务造假、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等恶劣行为,深交所于2023年9月对金刚退相关责任人作出处分决定,其中对金刚退原实际控制人、时任董事长、董事会秘书郭留希实施公开认定终身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对金刚退时任董事、总经理刘永奇,时任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张超伟实施公开认定10年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对时任财务总监、副总经理刘国炎实施公开认定5年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 除金刚退以外,2023年以来,深交所对蓝盾退、科林退等6家退市公司相关当事人实施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对科林退、天夏退、金刚退、雏鹰退等4家公司时任董事长实施公开认定终身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不仅影响当事人任职与...
深圳:2025年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

深圳:2025年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

小微 小微
55469
2024-03-14
(原标题:深圳:2025年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券时报记者  吴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十大任务,其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首位。因此,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成为全国各地的首要任务。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3月14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官网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深圳要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 同时,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是,《实施方案》对此前深圳的“20+8”产业集群做了最新的动态调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而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中的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 推动“20+8”产业集群升级到2.0版本 据了解,自深圳发布“20+8”产业集群行动实施以来,深圳市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挂图作战、清单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5万亿元、增长8.8%,已成为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并逐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而《实施方案》的发布,即是形成推进“20+8”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2.0版本。《实施方案》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大力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全市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球市场“含深度”、城市发展“集约度”显著增加,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目标上,《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稳步提升,未来产业整体成势,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6万亿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 在本次《实施方案》中,其中一大亮点是对“20+8”产业集群做了与时俱进的动态调整。其中最亮眼的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中的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 这一调整的意味不言自明,深圳对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和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更进一步。《实施方案》称,在保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框架体系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加强前瞻谋划,动态调整、滚动完善、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体系。 除了上述产业集群的调整,深圳对其他产业集群还做了一些变动: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3个产业集群合并为高端装备与仪器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调整为机器人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调整为高性能材料产业集群;在未来产业中,新增智能机器人产业和前沿新材料产业,区块链产业并入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产业调整为光载信息产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调整为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产业。 而针对产业集群的变化,《实施方案》提出,要科学把握产业集群差异化、阶段性发展特征,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加速培育、促进发展。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将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为四大类: 战略重点类产业集群:针对具有战略意义、处于风口期、资源投入大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与空天、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7个产业集群,举全市之力集聚资源,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培育。 优势拓展类产业集群:针对产业基础好、市场相对成熟的网络与通信、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4个产业集群,进一步固本强基,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发展格局。 基础支撑类产业集群:针对基础支撑作用大、成效显现周期长的智能传感器、高端装备与仪器、机器人、高性能材料等4个产业集群,聚焦重点环节靶向发展,为其他产业集群增势赋能。 综合提升类产业集群:针对产业...
最新评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