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院三十年:从时代的中欧到中欧的时代

小微 小微
64193
2024月11月09日

(原标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院三十年:从时代的中欧到中欧的时代)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院三十年:从时代的中欧到中欧的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94年11月28日,《中华工商时报》刊登了一则广告。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院三十年:从时代的中欧到中欧的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那是一份招生简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称“中欧”)面向社会招录第一届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

广告刊登的20天前,这所学校在上海宣告成立。

泛黄的报页显示着非同寻常的招录标准:大学本科毕业,两年工作经历,具有较高英语水平,能用英语听课、讨论、完成作业、撰写学术论文,全课程学费为3万元整――这是30年前的中欧标准。

30年后,始终与全球顶尖商业管理同频的中欧标准,托举着这所由中国政府与欧盟联合创立的年轻商学院,跻身世界顶级商学院梯队。在英国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2024年全球EMBA课程百强榜单中,中欧Global EMBA(GEMBA)首次位列榜首。

围绕中欧,有诸多如今看来的“不可思议”:改革开放之初,中欧就定位成为一所符合国际管理教育惯例的独立商学院。上面那则招生简章也是中欧市场化运作的例证:为了MBA、EMBA、高管教育培训课程(EE)的招生,广告、招生咨询会、路演、公开宣讲等轮番上阵,这些都是当时国内商学院闻所未闻的举措。

在中国管理教育界,中欧在很多方面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商学院:第一个开设全日制英文MBA课程;第一个开设EMBA课程;第一个采用高淘汰率的面试方式招生;第一个与海外商学院交换学生;第一个签约引进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第一个设立由企业赞助的教席等。

当不断融合的世界遇上持续开放的中国,中欧迎来了属于她的最好时代:随着国际往来的升温、经济活力的释放,中国对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30年间,鲜有一家商学院能与过去中国商业世界的崛起变化如此共振。

中欧终身荣誉教授吴敬琏曾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为中欧记上一笔。”

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口中的“办一所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学校”,到今天实现三大洲五地(中国上海、北京、深圳,瑞士苏黎世和加纳阿克拉)办学的全球化格局,生而全球化的中欧也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如何回应当前中国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如何回应中国企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和管理挑战,乃至回答商学院管理本身的变革之问,都是这所年轻商学院的新时代考题。

管理的挑战

三十而立的中欧有不少“成长的烦恼”。“站稳第一阵营”是中欧院长汪泓眼中的战略目标之一。

早在2001年,中欧开始参加国际排名。中欧创始人之一、时任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国华,就极力主张通过排名结果来证明和提高中欧的实力。他总说:“不要怕出丑,只在国内做第一没有意义。”

今天的外部环境已与当年不同:全球局势持续动荡,宏观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商业环境变化之快前所未有,商业实践总是超越和领先于学术研究。与此同时,机器深度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也在不断定义“学习”本身。随着技术进步带来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管理者的学习需求日益多元化,一批市场化的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家交流平台、在线课程也应运而生。

如何与现实世界保持紧密的相关性,如何继续培养改变世界的领导者?如何坚持面向市场、融合实践、接轨国际?如何创新课程设置、提高招生吸引力?这些都是一所商学院能否持续保持领先的决定因素。

与此同时,受外资企业生产线向其他新兴经济体转移、在华高端人才减少等趋势影响,原本很多对中国或亚洲有兴趣的潜在欧美申请人,正转向新加坡等其他亚洲国家。此外,全球经济放缓导致的全球对外投资下降,以及近年来国际交流受阻的情况,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中国国际型EMBA课程的国际吸引力。

“在外界环境并不乐观的背景之下,中欧凭借在师资力量、独特的国际化学习体验和校友网络等方面的实力,激流勇进,Global EMBA的国际生占比保持在35%―40%,实属不易。”汪泓说。

正如企业CEO会关注企业的财务是否稳健、营收是否增长,我们不禁好奇,在这些被熟记于心的数字中,哪些是她作为中欧院长最关心的“关键指标”。

汪泓快速给出了她的回答:教学质量、声誉和品牌。“这方面,我们真的很努力。”汪泓对经济观察报说。在她看来,即使一些来自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的教授来到中欧教课,也会有些水土不服,“我们坚持用国际标准聘请世界一流教授,并对课程进行评估,学生要对授课质量和授课态度打分。只有名气没有实力,这样的教授在中欧并不受欢迎”。

什么样的教授在中欧是受欢迎的?“课堂氛围要好,能带动学生,有眼界,问题导向,他还要把自己当成演员,讲案例时能全情投入。”汪泓说,除了深入企业,中欧的教授每年要在各自领域的全球顶级学术期刊发表文章。顶级教授是中欧打造教学质量和品牌声誉的重要底牌。

目前,中欧已经建成一支由120多位全球知名学者组成的世界级教授队伍,他们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98%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此外,“商学院的教学方式不能再停留于满足传统制造业的需求了。”汪泓称,中欧需要主动加强学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对接,推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推动“产学研用”的融合,服务于平台化、智慧型的智能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欧校友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从其背景的变化也可以窥见中国30年来的经济结构变迁。从行业背景看,早期制造业占据绝对主流;如今,芯片、新能源、数字经济、工业互联、智慧医疗等新兴行业的占比持续走高。2024年,从事金融、科研、零售等非制造业的校友比例已超过75%。

除行业背景变化外,中欧女性校友的比例也在持续提升。2000年前,在很多EMBA班级中,女学生占比不足10%。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女性和女性管理者在学生中的占比持续升高,如今女性校友占比已接近30%,HEMBA、FMBA、MBA课程的班级中甚至接近50%。

在汪泓看来,正是基于种种努力,中欧才能在今年全球商学院的权威排名中取得历史性突破。

当中欧已稳居头部阵营,汪泓有了新愿景:“相比排名,我更看重中欧能否在‘最受尊敬的国际商学院’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永恒的追问

数十年间,管理教育经历的变革远超过往百年。特别是在今天,技术颠覆和产业变革的影响无远弗届,不断重塑着全球商业格局。从业界到学界,对商业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质疑声从未平息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欧方)、市场营销学教授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在中欧建院3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作主题发言时称,传统的商学院教育更多地聚焦于学术出版和发表,而非实际的商业挑战,学科系各自为政的传统孤岛模式无法体现现代商业的跨学科性质,迫切需要弥合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之间的差距。

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早在十多年前就曾对当时商学院模式进行过猛烈抨击,他认为教室和课堂根本无法培育出企业的领导者,传统的MBA项目提供“企业职能的专业培训,而非管理实践的整体教育”。这一论述也反映了当时传统MBA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病:商学院的教育过于侧重理论,忽视实际管理技能的培养。

如何弥合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之间的差距?杜道明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商学院必须在快速演进的世界中保持与时俱进,对未来趋势做出预判。此外,商学院还需打破学科孤岛模式,鼓励跨学科研发。他强调,商学院教育应比以往更加注重具有实际商业影响的研究,课程设置需与时俱进,反映不断演进的商业需求,“以中欧来说,我们致力于搭建商界与学界之间的桥梁,我们重视倾听利益相关方的声音,聚焦提升影响力,创造更大价值”。

在商学院的掌舵者们眼中,今天的商学院能否培养出创业者,还是像过去一样培养了更多职业经理人?

在汪泓看来,创业者身上的鲜明特质和能力,如首创精神、成功欲、激情投入、冒险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等,铸就了创业成功的基石。而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在目标、职责、风险承担和个人特质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也具备一些共同的素养,如持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卓越的领导力等。商学院的大量实践证明,这些能力均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

“商学院教育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职业经理人,也包括创业者,且变革本身就是商学院课程的应有之义。”在汪泓看来,当前随着商学院教学模式的改变,从管理理论到实境课程,从案例课程到研讨课程,企业家和创业者们有时间重新审视、批判曾经的经营行为,有实践经验再来系统地学习管理,从中悟出其道。“无论是创业还是企业经营,都不是一场孤勇者的旅程,而是与志同道合者结伴、与思考者共鸣、与进取者同伍的一段旅程。中欧希望在这个过程中陪伴创业者、成就企业家。”汪泓说。

|对话|

经济观察报:有人说伟大的企业家都不是商学院毕业的,当不确定性已成为外部环境的主题词,商学院的时代价值如何体现?

汪泓:我一直强调,商学院并非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亦不是孑然独立的孤岛,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血脉相通、枯荣与共。其成长根植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沃野厚土,又以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反哺并助推经济的繁荣。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全球商业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全球商学院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今的管理学不再是简单地研究管理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新商科”已成为时代所需,商学院的使命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当下,商学院教育应该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浪潮之中;主动融入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时代之中;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中;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竞争之中;主动融入全球商学院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之中。

经济观察报:中欧的时代价值如何体现?

汪泓:回顾中欧三十年来的成就和时代价值,我认为要肯定的是:

第一,中欧开创了中国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作为中国引进西方经典管理知识的先行者,中欧通过借力国际教育资源、采取高起点高质量的办学模式,开辟了一条市场化办学道路,为中国商学院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成长道路,在全球管理教育领域创建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品牌。

第二,中欧培养了众多时代所需的杰出商业领导者。中欧已拥有遍布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校友,他们不仅是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新时代商业文明和社会责任的积极倡导者。

第三,中欧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打造一流国际化智库。通过举办各类研讨会和论坛,以管理知识赋能社会发展;通过三洲五地校区辐射,为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持续助力。

第四,中欧持续推动中国和欧洲的交流合作。通过开始海外模块及接收海外交换生等各种学习模式,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增进双方的合作。从2012年起,学院发起“欧洲论坛”,10多年来在布鲁塞尔、巴黎、伦敦、苏黎世、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城市成功举办近30场,足迹遍布欧洲7个国家与地区,聚焦中欧商界普遍关切的热点话题,有力促进了中国与欧洲企业家之间的互信合作。

第五,践行与引领责任教育。中欧一直是社会责任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并在教学、案例开发与研讨、学术研究和运营中始终贯穿这一理念。自2018年起,学院连续7年发布《中欧CSR/ESG白皮书》,引导和鼓励广大校友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可持续商业赋能。2023年,面对“双碳”战略要求和绿色转型浪潮,中欧发布了首份《碳信息披露报告》,确立了2050年实现全范围碳中和的目标,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了一份坚定的承诺。

第六,为全球管理教育发展贡献力量。中欧致力于成为全球管理教育界的“中国问题专家”,以及助力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全球专家”,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先河,还为中国乃至全球管理教育的发展持续贡献中欧智慧。

经济观察报:中欧发展的长期规划是怎样的?

汪泓:2021年,中欧制定了指引和支撑学院长期稳定发展的“八大战略”:一是我们要站稳第一阵营,使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保持高位运行,并持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二是打造大师阵容,打造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三是构建学术高峰,坚持教研并举、学术和实践并重;四是拓展培养体系,学院已构建起MBA、金融MBA、EMBA、Global EMBA、HEMBA、DBA、PhD七大学位课程和高管教育组成的“金字塔”课程体系;五是致力中欧交流,发挥两大海外校区的辐射作用,以“欧洲论坛”为抓手,推动中国与欧洲和世界的紧密联系;六是服务区域战略,国内三地校区“一体两翼”,通过知识创造与传播、人才培养、建言献策等,服务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七是引领责任教育,在教学、研究和运营中全面贯彻ESG发展理念,目前学院学位课程中ESG内容约占20%;八是全力赋能校友,中欧拥有分布在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校友,持续打造校友终身学习的平台,构建与校友的“共赢共同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领导者”为使命,未来,学院将紧紧围绕“八大战略”,努力实现“融合中国与世界的教育、研究和商业实践,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国际商学院”这一宏伟愿景。

经济观察报:今天的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商业世界愈加脆弱,这些对中国企业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中国企业家相比之前,是更具创造性,还是变得更加保守?

汪泓:对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挣快钱、高增长的时代早已结束,我们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代。企业必须改变状态,找到新的活法。这个活法在我看来,就是稳健经营。你可以把稳健理解为一定程度上的“保守”,但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保守”。

中央讲“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是一句充满辩证智慧、富含哲理的话。首先,我们要稳,稳是基础,但稳不是目的,进才是。对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讲,我们不能躺平,要有良好的心态,既要有平常心,又要有进取心。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反而会倒逼我们去想很多以前从来没想过的事,倒逼我们去做改革和创新。

我们常常讨论,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在我看来,企业家最应该具备的就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精神。面对当下脆弱的商业世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有韧性的企业和企业家,以及具备全球视野的负责任的领导者。

经济观察报:具体来说,企业家该从哪些地方着手?

汪泓:西方有句谚语:“每朵乌云都镶有金边。”(Every Cloud Hasa Silver Lining.)挑战往往蕴藏着机遇。抬头看大气候变幻莫测,确实让人困惑且无奈,各种外部环境的挑战是真实而巨大的。但低头回到自己的企业、行业和日常工作中,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用户和产品服务,仍然有无尽的空间可以去创新和探索。

今年对企业家来说,“新质生产力”和“出海”是两个最热的词,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希望大家以积极前瞻的心态去拥抱当下,像个战士一样去奋斗。这是我们这一代校友和企业家的使命,也是中欧的使命。中欧的教授也在通过开展中国供应链出海相关的案例和学术研究,帮助企业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拥有披荆斩棘的勇气。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刚刚!三大交易所重磅发布

刚刚!三大交易所重磅发布

小微 小微
68909
2024-02-09
(原标题:刚刚!三大交易所重磅发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交易所就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引公开征求意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日,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可持续发展信披指引》),采用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框架,强化碳排放相关披露要求,明确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披露议题。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业内人士指出,《可持续发展信披指引》意在践行金融强国五篇大文章之一的“绿色金融”,督促上市公司在追求盈利的同时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指导上市公司更全面地揭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成果,有助于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上市公司脱颖而出。 强制与自愿相结合,明确披露范围 此次规则设置充分考虑上市公司发展阶段、披露能力,通过强制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有节奏、有步骤、差异化地推进可持续信息披露的速度。 披露主体方面,上交所明确,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披露议题方面,按照强制披露、不披露即解释、引导披露和鼓励披露的层级对不同议题设置披露要求。 深交所明确,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应当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与年度报告同时披露,报告主体和期间应当与年度报告保持一致。 同时,深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应当结合自身所处行业和经营业务的特点,在《可持续发展报告》设置的议题中识别每个议题是否对企业价值产生较大影响(财务重要性),以及企业在相应议题的表现是否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影响重要性),并说明对议题重要性进行分析的过程。 北交所则考虑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特点,此次规则不对《可持续发展报告》作强制性披露规定,鼓励公司“量力而为”。此外,还设置了缓释措施,平衡信息质量和成本控制。 统计显示,2023年以来,共有约17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家数再创新高;有3161家公司披露了为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家数占比超过全部上市公司的六成。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这个比例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648家上市公司不同程度披露了碳排放量的情况,其中近500家详细披露了范围一和范围二碳排放量,迈出了从定性披露到定量披露的关键一步。 建立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框架 业内人士表示,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各国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各国关注议题的优先序是不同的。从国际相关规则看,目前普遍聚焦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议题。我国可持续发展披露前期聚焦于环境污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更体现中国国情的议题。近年来增加了减碳方面的议题,体现了国内对上述议题的关切。在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披规则过程中,既要兼顾共性,更要考虑个性,既要看国际共识,更要看国内关心什么,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能够争取更大共识的方案。 沪深北交易所披露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同时具备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根据《可持续发展信披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围绕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四个核心内容对拟披露的议题进行分析和披露,以便于投资者、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上市公司为应对和管理可持续发展相关影响、风险和机遇所采取的行动。 另外,沪深交易所还强化碳排放相关披露要求,上市公司除按照四个核心内容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治理、战略等内容外,还应当进一步披露气候适应性、转型计划、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排措施、碳排放相关机遇等事项。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全面注册制改革在全市场铺开,作为注册制核心的信息披露愈发重要,加强可持续发展信披的要求可谓恰逢其时,可以预见,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披指引不会一蹴而就,会有一个与市场和企业反映互动、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明确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披露议题 《可持续发展信披指引》还明确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披露等议题。 在环境信息披露章节,沪深交易所设置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循环经济等重要议题,针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治等重要环境议题提出披露要求。根据要求,上市公司除了披露气候变化相关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等内容外,还应当进一步披露气候适应性、转型计划、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排措施、碳排放相关机遇等事项。 除应对气候变化议题外,环境信息披露部分还设置了污染物、废弃物、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环境事件及处罚等议题,上市公司应当根据其是否属于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或者其生产经营对环境的...
重磅新规!证监会发布

重磅新规!证监会发布

小微 小微
76723
2024-02-12
(原标题:重磅新规!证监会发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证监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4号》文件,对于基础设施REITs的相关会计处理和判断进行了明确,将原始权益人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对于基础设施REITs其他方持有的份额定义为“权益属性工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基础设施REITs明确为权益资产意义重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二级市场价格波动对机构投资者利润表的影响,减少短期价格波动带来的被动减持。同时,有望吸引原始权益人向市场提供更多优质资产。 基础设施REITs 明确权益属性 为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体系,提高监管透明度,推动市场主体提升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4号》。其中,对于基础设施REITs的相关会计处理和判断进行了明确。 根据《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4号》,并表架构下,原始权益人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对于基础设施REITs其他方持有的份额,列报为负债还是权益,主要取决于原始权益人是否存在无条件避免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义务,具体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是基础设施REITs是否可以避免现金分红义务。根据证监会、交易所等相关监管要求,若REITs产品连续两年未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收益分配的,相关基金产品将被交易所终止上市。据此,原始权益人有权选择在交易所终止上市以避免现金分红义务。 二是基础设施REITs是否可以避免到期强制清算义务。基础设施REITs虽然成立时设置了初始期限,但其可通过扩募购入新的基础设施资产延长合同期限。 因此,如原始权益人已依照相关法规要求说明前述分红、终止上市和扩募延期安排,则原始权益人不存在不可避免的支付义务,原始权益人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应将基础设施REITs其他方持有的份额列报为权益。 解答市场疑惑 提升原始权益人参与的积极性 基础设施REITs试点两年多以来,REITs发行和发行后的会计处理和财务影响一直是行业各方的关注重点。 伴随着基础设施REITs试点推出、REITs申报发行热度渐增、REITs二级市场波动震荡,行业对基础设施REITs会计处理的关注重点,也经历了由原始权益人的会计处理转向了投资方对投资REITs的会计处理。 对于此次最新出台的《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4号》文件,瑞思不动产金融研究院以及德勤中国相关人士表示,此次进一步明确了基础设施REITs的权益属性,澄清了基础设施REITs市场参与各方对于基础设施REITs理解上的偏差和分歧,有利于消除原始权益人参与基础设施REITs市场的疑虑,进一步提升原始权益人向基础设施REITs市场提供优质资产的积极性,实现基础设施REITs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中金公司研究所则从提升原始权益人发行动力及会计计量方法变化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新的监管规则适用指引有望促使并表原始权益人发行动力有望提升。 “明确并表型原始权益人合并报表层面应将REITs其他方持有的份额列报为权益,实现了不出表、保留资产控制权的同时增加权益资金、降低资产负债率,有利于提升此类原始权益人推动优质资产首发、扩募上市的积极性,助力REITs市场持续扩容。”中金公司研究所张星星、裴佳敏等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 另一方面,后续机构投资者可选择FVOCI会计计量方法,这应当有利于鼓励和增强长期持有投资逻辑,降低市场波动性。 “若采用FVOCI计量方法,持有REITs期间收取的现金分配计入当期损益(损益类科目),反映在利润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反映在资产负债表。考虑到部分REITs投资者的考核可能主要基于利润表,选择FVOCI方式对公募REITs进行会计计量,或有助于增强此类投资者的持有稳定性,减少短期价格波动可能为其带来的一些被动交易行为,这有利于提升市场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吸引长期配置型资金入市。” REITs长期配置价值进一步夯实 不少人士表示,该规则有利于提升REITs持有稳定性,此类产品长期配置价值进一步夯实。 上述中金公司研报显示,在上述规则下,当前高分派率的REITs标的可为投资人兑现更为确定的财务收益,但资本利得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投资人应该根据自身投资条件综合判断。中长期来看,该规则有利于提升REITs持有稳定性,拉长持有周期,降低二级市场价格波动,提升配置价值。 实际上,伴随着REITs市场一年多调整以及宏观经济逐渐回暖,REITs的中长期投资价值逐渐显现。 中航证券日前发布研报显示,2023年REITs市场经历了一波显著调整,市场持续下行主要源于基本面、流通盘和估值三方面因素。公募REITs2023年四季报业绩延续分化,板块间的修复节奏仍受到经济周期等因素的持续影响,但部分板块已呈现波动式修复...
“深”走访提质量第9期丨基础化工行业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 技术创新铺平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走访提质量第9期丨基础化工行业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 技术创新铺平高质量发展之路

小微 小微
62671
2024-02-26
(原标题:“深”走访提质量第9期丨基础化工行业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 技术创新铺平高质量发展之路)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者按:部署走访上市公司工作、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全国视频会议1月29日召开后,连日来,多地紧锣密鼓组织专班调研走访上市公司,调研内容普遍以推动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为导向,助推辖内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呈现深市优秀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景象,证券时报开设《“深”走访提质量》专栏,聚焦深市企业如何激发创新活力,有助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期各级政府密集调研深市上市公司,不是在调研就是在调研的路上。政府部门通过实地调研和提供政策支持,正不断激发上市公司的发展动力,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变革,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为基础化工行业的卫星化学和盐湖股份,近期也陆续接受了政府部门的实地调研。调研有力有效地解决上市公司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同时,近年来,基础化工行业正在进一步拓宽,卫星化学、盐湖股份等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也为高质量发展铺平了道路。 帮助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据了解,卫星化学始终坚定“化工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坚持“科技创造未来,立足轻烃一体化,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的发展战略,现已形成新材料、新能源为核心的特色一体化产业链。卫星化学先后建成国内首套民营丙烯酸及酯装置、国内首套引进美国UOP技术的丙烷脱氢装置、国内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AP连续化生产装置、国内首套百万吨级乙烷裂解装置、中国首条乙烷全球供应链,与韩国SK致新共建亚洲首个EAA项目,是全球第二、中国首家自主研发选择性齐聚高碳α-烯烃的企业,且α-烯烃技术经国家院士专家组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这一项项的首家、首套、首个背后是卫星化学数十年如一日的专心发展。 对于卫星化学这样的龙头企业,政府部门也极为关注,更是全力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2月1日,浙江省选取的4家中国证监会圈定优质上市公司中,浙江省副省长张雁云一行首站走访调研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中,卫星化学提出了鼓励企业省内扩大再投资,鼓励企业把资金流、科技流、人才流、产品流回流到浙江,支持“科技金额小贷”以及解决中小科创企业融资难等5点诉求。 对此,张雁云高度重视卫星化学提出的相关诉求,针对“科技金额小贷”事宜,张雁云表示将对照相关政策,协调相关部门,予以大力支持。针对其他诉求,将反馈给省政府相关部门,研讨后予以反馈。同时,张雁云表示,目前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全面落实产业链“链长+链主”制,建议卫星化学积极加入相应产业链,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将为产业链内的重点企业和项目持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配置,积极协调解决问题,更好地提供综合性保障服务,共同帮助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是卫星化学,在今年2月4日,青海省政府工作组赴盐湖股份调研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情况,实地查看并听取公司工作汇报,统筹协调解决公司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工作组指出,依法合规经营,守正创新,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属地政府建立健全与上市公司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有力有效解决上市公司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促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对此,盐湖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调研旨在帮助解决公司的实际困难,不断提升公司的投资价值,同时也为助力信心提振、资本市场稳定和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据介绍,盐湖股份主营业务为氯化钾和碳酸锂,多年来,盐湖股份致力于察尔汗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凭借555亿吨氯化钠、5.4亿吨钾盐、1204万吨氯化锂等得天独厚的资源储备,坚决扛起党中央赋予公司“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的使命;与此同时公司深耕钾肥、锂业,积累了深厚的生产经验,锻造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工艺、持续创新的科研实力、绿色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等核心竞争优势。现拥有500万吨/年钾肥生产能力,产能位列全球第四位;碳酸锂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年,卤水提锂产能位列全国第一。未来盐湖股份将着力打造中国最大钾工业基地、中国锂新能源材料基地、“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生态循环经济区。 市场空间正进一步打开 三年来,盐湖股份公司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步履铿锵,经营业绩持续增长,2023年度实现利润约76亿元―81亿元。成功跻身2022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上市企业500强,2023年盐湖股份荣登2023中国上市企业500强排行榜55位,三年来复合增长率为56.32%,盐湖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的答...
打新必看 | 3月4日两只新股申购

打新必看 | 3月4日两只新股申购

小微 小微
62206
2024-03-01
1.美新科技(创业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申购代码:301588 股票代码:301588 发行价格:14.50 发行市盈率:20.90 行业市盈率:21.66 发行规模:4.31亿元 主营业务:塑木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其他重要信息如下图所示: 点评:市场前景:据StrategyR统计,2022年全球塑木复合材料市场规模预计为56.19亿美元,到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25.9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10.62%。塑木复合材料最大的市场在北美,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的14.92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9.16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8.74%。 公司业绩:2020年至2022年,美新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4.97亿元、6.95亿元、7.46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2.55%;净利润(扣非前后较低者)分别为5361.27万元、9047.03万元、8247.98万元,复合增长率为24.03%。公司预测,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与2022年度相比增长7.32%;归母净利润7411.67万元,与2022年度相比下降12.54%。募集资金:据招股书,美新科技原计划募集资金9.58亿元,分别用于美新科技新型环保塑木型材产业化项目(5.1亿元)、研发中心建设项目(4353.11万元)、营销网络建设项目(1.5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2.5亿元)。以此次14.5元/股的发行价计算,公司实际发行规模降为4.31亿元,相比原计划大幅少募了55%。 回顾2023年的新股情况,全年上市新股313只,首日破发52只,首日破发比率约17%。其中,创业板全年上市新股110只,首日破发20只,首日破发比率约18%。2024年以来,上市21只新股中,1只首日破发。 从估值看,公司发行市盈率与行业平均值相差不多,而且公司此次大幅少募,对新股市场的情绪有一定支撑,破发风险一般。不过公司最近两年业绩出现下滑,增收不增利情况明显,综合判断美新科技首日破发概率约15%。 2.中创股份(科创板) 申购代码:787695 股票代码:688695 发行价格:22.43 发行市盈率:49.01 行业市盈率:49.04 发行规模:4.77亿元 主营业务:中间件软件销售、与中间件相关的定制化开发服务及运维服务 公司其他重要信息如下图所示: 点评:市场前景:根据华为发布的《鲲鹏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预测,2023年全球中间件市场空间434亿美元,2023年中国中间件市场空间13.6亿美元,中间件市场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根据计世资讯预计,到2026年,中国的中间件总体市场将达到144.2亿元,其中基础中间件为74.6亿元,广义中间件市场为69.6亿元,市场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公司业绩:2020-2022年,中创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186.80万元、1.20亿元、1.3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9.56%;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76.95万元、4842.03万元、3892.41万元,2022年净利润出现下滑。2023年度,经容诚会计师审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8亿元,比2022年度增长30.94%;实现净利润6666.34万元,业绩增速有所上升。募集资金:据招股书,中创股份原计划募集资金6亿元,分别用于应用基础设施及中间件研发项目(2.3亿元)、研发技术中心升级项目(1.3亿元)、营销网络及服务体系建设项目(6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1.8亿元)。以此次22.43元/股的发行价计算,公司实际发行规模降为4.77亿元,相比原计划少募约20%。 回顾2023年的新股情况,全年上市新股313只,首日破发52只,首日破发比率约17%。其中,科创板全年上市新股67只,首日破发13只,首日破发比率约19%。2024年以来,上市21只新股中,1只首日破发。 从估值看,公司发行市盈率与行业平均值持平,破发风险一般。同时,公司2023年业绩增速有所回暖,毛利率水平也维持在高位,综合判断中创股份首日破发概率约10%。不过,近期新股上市表现出现分化,单纯的炒作热度有所降温,盲目参与打新仍有不小的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贺晗:促进智算资源互联互通 建立智算基础设施评价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贺晗:促进智算资源互联互通 建立智算基础设施评价体系

小微 小微
57356
2024-03-04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月3日举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刘结一通报了本次政协会议的议程安排。据刘结一介绍,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将于今天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0日上午闭幕,会期6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刘结一介绍,大会期间,将安排开幕会、闭幕会以及2次大会发言,委员各驻地分别举行界别联组会和多次委员界别小组会议,部分界别举行1次界别协商会议。开幕会、闭幕会将邀请外国驻华使节旁听。大会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根据有关安排,大会还将举办3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刘结一表示,今年,全国政协继续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献计出力,紧扣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履职建言。1月份已经就“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召开了双周协商座谈会,还将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和远程协商会等协商议政活动。 “经济议题备受委员关注,是政协协商议政的重点。”刘结一表示,委员们一致认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经济长期向好态势将持续巩固和增强,前景光明。 今年,全国政协将继续助力巩固经济向好态势,就经济领域重要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商议政,积极建言资政、凝聚各界共识,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年轻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备受关注。刘结一表示,2024年,全国政协还将继续围绕稳岗扩就业开展一系列工作,比如组织开展“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确保就业稳定”调研;围绕“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进行协商,为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夯实民生之本履职尽责、献计出力。 刘结一指出,今年春节期间,内地居民前往港澳共计约252万人次;港澳居民来内地约249万人次;港珠澳大桥口岸出入境客流、车流屡创新高。这些数据,是港澳与内地居民“北上南下”的“双向奔赴”,是粤港澳大湾区“车畅、人兴、财旺”强劲活力的生动写照。 刘结一表示,全国政协还将围绕“发挥港澳在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等议题进行深入调研,推进粤港澳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制度“软衔接”、民生互惠“心相融”。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刘结一表示,全国政协委员中有不少民营企业家,他们了解一线情况,深知市场动态。一年来,大家感到,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聚焦解决实际问题、破解发展难题,提振了大家的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底气。“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大趋势下,民营经济前景可期,民营企业大有可为。”刘结一说。 刘结一表示,全国政协一直高度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政协履职实践的一个传统。全国政协还将围绕“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开展民主监督性视察,围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情况”召开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通过履职为民营企业发展鼓干劲、强信心、办实事。...
福布斯中国发布2024杰出商界女性百人榜:近九成女老板白手起家

福布斯中国发布2024杰出商界女性百人榜:近九成女老板白手起家

小微 小微
60993
2024-03-08
3月7日,国际“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福布斯中国发布“福布斯中国杰出商界女性100”。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该榜单显示,今年上榜者的平均年龄为51岁。近九成女老板白手起家(44%为白手起家的创业者,44%为职业经理人),12%为女性二代接班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100位上榜者中共有29张新面孔,主要分布于科技和大消费领域。 从榜单名人来看,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再次拔得头筹,孟晚舟由2023年的第四跃居第二。抖音集团前CEO张楠排名第三。此外,小红书创始人瞿芳,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董明珠,娃哈哈副董事长、总经理宗馥莉等也榜上有名。不过,昔日房产巨头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惠妍跌出榜单。 近九成女性白手起家 王来春再次问鼎 福布斯中国表示,今年上榜者的平均年龄为51岁,44%为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含早期加入创始团队)、44%为职业经理人、12%为女性二代接班人。可以看到,加上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近九成女老板都是白手起家。 蝉联榜单冠军的王来春于1967年出生,籍贯广东汕头澄海,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深圳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23年10月,王来春以530亿人民币财富位列《2023年·胡润百富榜》第77位。 王来春自小家境贫寒,从小就跟着长辈们做手工,贴补家用。中学时期为养家糊口退学,她跟随哥哥去深圳打工。1988年,21岁的王来春成为鸿海精密(富士康母公司)在中国大陆招聘的首批员工之一,并一路从普通员工做到基层管理人员。 1999年,32岁的王来春为了突破职场“天花板”,拿出了所有积蓄,决心和哥哥共同创业,成立立讯,做连接器代加工。依靠早期富士康的帮扶,王来春获得大量订单和客户。2004年,立讯更名为立讯精密,总部从香港搬到东莞。6年后,立讯精密上市,成为苹果等公司的重要产业链公司。 目前立讯精密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479位,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9位。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立讯精密营业收入为1558.75亿元,净利润为82.75亿元。 据福布斯中国称,创业至今,王来春仍旧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每年飞行200多次。王来春认为,女性和男性在职场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引用家人对她的评价,王来春笑称自己是“雌雄共体”,既有强势的一面,也有母亲的柔软,在团队承受巨大压力时扮演姐姐、妈妈的角色,陪伴他们走过最艰难的时刻。 女性二代接班人占比12% 女继承者受关注 福布斯中国2024杰出商界女性100榜单中,女性二代接班人占比12%。其中,宗馥莉近日因父亲宗庆后去世一事,其接班继承问题备受关注。 宗馥莉出生于1982年,14岁出国留学。2004年,宗馥莉回国进入娃哈哈集团内部开始工作,从生产管理基层干部做起,积累经营管理经验 。2007年,宗馥莉主导参与了宏盛饮料集团的创办。2016年,针对新生代客户,宗馥莉带领团队推出无糖纯茶饮料品牌KellyOne ,但反响平平。 2018年,宗馥莉担任集团品牌公关部长。为了迎合年轻的客群,她更换了公司20年的品牌代言人王力宏,此举一度引发网友争议,但后续王力宏爆出丑闻后,不少人感叹宗馥莉“眼光毒辣”“拯救了娃哈哈”。 2021年,宗馥莉担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近年来宗馥莉已陆续担任娃哈哈集团多家下属企业高管。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娃哈哈2月23日发生工商变更,宗庆后卸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宗馥莉接任。 3月6日,宗馥莉出席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年会并演讲,这也是她在父亲病逝接捧娃哈哈之后首次公开露面。宗馥莉表示,自己既是一名在行业摸索了20年的“老兵”,也是接过企业经营“接力棒”的“新将”。 除宗馥莉外,榜单中的女性知名二代接班人还有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雅戈尔副董事长李寒穷,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等。 随着“创一代”的逐步退居幕后,近年来女继承者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此前安永针对全球家族企业的调查显示,约70%受访全球家族企业已考虑让女儿担心企业下一任CEO。这些企业家认为,女性担当领导和战略性角色对企业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公司董事会里,女性可以拓展和丰富董事会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决策质量。 财富规模大幅缩水 杨惠妍跌出榜单 本次榜单中,上届榜单位列27名的碧桂园董事会主席及执行董事杨惠妍落榜。 杨惠妍生于1981年,是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的二女儿。2005年,杨惠妍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市场营销及物流专业毕业回国,以杨国强私人助理身份加入碧桂园,并担任采购经理。她先后在碧桂园投资中心、采购部、人资中心、数字化管理中心等部门担任要职。2023年3月,杨惠妍正式成为家族企业接班人,担任碧桂园董事会主席。 2007年4月,碧桂园在香港上市,杨国强将名下股份悉数转给杨惠妍。26岁的杨...
最新评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