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财险 _2025年电子门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小微 小微
51447
2025月04月09日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财险 _

2025年电子门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财险 _2025年电子门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家庭安全需求的不断提升,电子门锁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门锁不仅在住宅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在商业、公共建筑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财险 _2025年电子门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家庭安全需求的不断提升,电子门锁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门锁不仅在住宅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在商业、公共建筑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财险 _2025年电子门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行业现状分析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国内市场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分析,中国智能门锁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涨态势。2021年中国智能门锁行业市场规模为218.8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上涨至299亿元。

从销量来看,洛图科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门锁市场的全渠道销量为1747万套,同比下降3.0%,但预测2025年全渠道销量将达约1800万套,同比增长约3%。

全球市场

据数据显示,全球智能门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达到约4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其中,亚太地区由于智能家居的普及,市场规模增长尤为显著。

(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住宅领域

住宅用智能门锁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居住密度提升,住宅安全需求不断增长。电子门锁凭借其便捷性、安全性和智能化特点,成为家庭安全的重要选择。

商业领域

商业智能门锁市场也在快速发展,酒店、办公室、商业店铺等场所对智能门锁的采用日益增多。例如,一些高端酒店采用智能门锁提升客户体验,一些商业店铺采用智能门锁实现远程管理和安全监控。

公共建筑领域

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政府办公楼等对智能门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智能门锁可以实现公共建筑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三)市场格局竞争激烈

国内市场竞争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分析,中国电子门锁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品牌纷纷布局。小米、德施曼、凯迪仕等品牌在市场份额上领先。根据洛图科技线上全渠道数据,小米、德施曼、凯迪仕、海尔连续两年稳居前四名,其销量合计份额从2023年的29.8%升至了2024年的36.8%。

从品牌数量来看,据锁具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智能锁品牌数量自2016年起开始高速增长,2022年品牌数量超过3000个,但竞争也导致部分缺乏持久竞争力的品牌被淘汰出局。

国际市场竞争

在全球市场上,国际品牌如三星、松下等在高端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海外市场智能门锁的渗透率尚不足3%,且产品多为基础的密码、指纹锁,功能设计比国内落后一到两代,国内企业有机会拓展海外市场。

二、技术创新发展趋势

(一)生物识别技术不断发展

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作为电子门锁领域的核心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指纹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光学识别到半导体活体检测再到超声波识别的技术跃迁,识别精度和安全性不断提高。

根据洛图科技数据,指纹识别智能锁的销量份额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快速渗透,成为电子门锁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从2D到3D的技术代际跨越,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人脸识别智能锁的销量同比上涨141.1%,销量份额从2021年初的2.6%增至了2024年底的38.2%。

静脉识别技术

静脉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识别技术,正在逐渐崛起。静脉识别技术主要分为指静脉和掌静脉两类,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静脉识别智能锁的销量同比上涨127.1%,销量份额从2023年初的3.5%增至了2024年底的13.2%。

(二)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电子门锁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Wi - Fi、蓝牙等无线连接,电子门锁可以与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等实现互联互通,实现远程监控、自动报警等功能。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查看门锁状态,控制门锁的开关,甚至远程邀请访客进入家中。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门锁领域的应用,提升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通过AI算法,电子门锁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用户身份识别,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大大提高了门锁的安全性。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使得电子门锁能够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优化解锁流程,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使用体验。

(三)产品功能多样化与场景化

功能多样化

电子门锁的产品功能从单一的门禁设备向家庭安防管理平台升级。复合型产品快速普及,集成了指纹、人脸、密码、卡片等多种开锁方式,以及安防监控、报警等功能。

例如,一些高端电子门锁集成了猫眼大屏、多摄监控等功能,实现了家庭安防的全面升级。

场景化发展

电子门锁向场景化发展,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家庭场景,电子门锁可以提供智能家居联动功能,与灯光、空调等智能家居设备实现互联互通;针对商业场景,电子门锁可以提供远程管理和安全监控功能。

三、市场需求变化分析

(一)消费者对安全便捷的需求提升

安全需求

消费者对电子门锁的首要需求是安全性。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电子门锁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例如,消费者希望电子门锁具有防撬、防复制、防破解等功能,确保家庭安全。

便捷需求

消费者希望电子门锁操作简便,无需携带钥匙。指纹、人脸、密码等便捷的开锁方式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消费者还希望电子门锁具有远程控制、自动报警等便捷功能,提高生活便利性。

(二)智能家居概念的推动

智能家居的普及

随着智能家居概念的普及,消费者对电子门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门禁功能,而是希望电子门锁能够融入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实现家庭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管理。

例如,消费者希望电子门锁能够与智能灯光、智能窗帘等设备实现联动,通过电子门锁的开关状态控制其他智能家居设备的运行状态。

(三)海外市场需求的增长

海外市场潜力巨大

海外市场对电子门锁的需求增长迅速。由于海外市场智能门锁的渗透率较低,且产品功能设计比国内落后,国内企业有机会拓展海外市场。

国内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四、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内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例如,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电子门锁企业的研发活动和产业化项目。

推动智能家居标准制定

政府积极推动智能家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规范电子门锁等智能家居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例如,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制定智能家居产品的安全标准、互操作标准等,推动智能家居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国际政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贸易壁垒

在国际市场上,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可能会对进口电子门锁设置贸易壁垒,如提高关税、实施技术壁垒等。这将对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带来一定的挑战。

国际合作与交流

政府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展览和交流活动,促进了电子门锁行业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电子门锁行业的整体水平。

五、主要企业分析

(一)国内知名企业

小米

小米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家居企业,在电子门锁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小米电子门锁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化的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根据洛图科技数据,小米在整体市场的出货量超过了150万套,收获2024年的出货量第一。

德施曼

德施曼专注于智能家居及安防领域,形成了以智能门锁为核心的智能家居产业链。德施曼电子门锁在生物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高端市场表现优异。

凯迪仕

凯迪仕是国内领先的智能门锁企业之一,致力于研发和制造品质精良、使用便捷舒适的智能锁具产品。凯迪仕电子门锁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在市场份额上占据领先地位。

(二)国际知名企业

三星

三星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在电子门锁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三星电子门锁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品质保障,在高端市场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松下

松下作为日本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在电子门锁领域也有一定的布局和市场份额。松下电子门锁注重品质细节和技术创新,在一些特定市场和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家庭安全需求的不断提升和智能家居概念的普及,电子门锁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

如需了解更多电子门锁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相关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400-086-5388咨询专项研究服务)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pay@chinairn.com
标签:
53
相关阅读

让决策更稳健 让投资更安全

掌握市场情报,就掌握主动权,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价值:

3000+ 细分行业研究报告 500+ 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 1000000+ 行业数据洞察市场 365+ 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 中研普华

  • 研究院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A股市场掀起增持回购潮 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

A股市场掀起增持回购潮 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

小微 小微
64112
2024-02-06
(原标题:A股市场掀起增持回购潮 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提质增效重回报”的号召下,近期,A股上市公司掀起“增持回购潮”。据《大众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本月4个交易日内便有近60家公司抛出增持预案,近300家公司抛出回购预案,另有不少公司股东承诺不减持。截至发稿,增持、回购的公司数量仍在增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多家公司重要股东宣布增持 继上周超20家公司重要股东抛出增持计划后,本周,又有包括中国天楹、苏宁环球、三维股份、味知香、中科通达等多家公司抛出增持计划,不少公司更是将“提质增效重回报”写在了公告标题上。 容知日新6日公告称,公司接到告知函,为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上市公司发展理念,基于对公司信心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控股股东、实控人之一、董事长聂卫华,实控人之一、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贾维银,公司董事、董秘、财务总监黄莉丽拟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增持公司股份,金额不低于1075万元且不超过2150万元。容知日新表示,聂卫华、贾维银、黄莉丽在2023年8月25日至2023年11月9日期间已累计增持公司股份34.04万股,合计增持金额1738.74万元。 沪硅产业6日亦披露公告称,公司董事、总裁邱慈云,执行副总裁、董秘李炜,财务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黄燕及其他核心管理人员计划使用其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增持公司股份,合计拟增持金额不低于600万元且不超过1200万元。 超124家公司已付诸行动 除了抛出增持预案,亦有公司在上周宣布拟增持后便付诸行动。中望软件2月3日公告称,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杜玉林拟增持公司股份,合计增持金额不低于500万元且不超过1000万元。6日,公司公告称,杜玉林已于2月5日增持公司股份3.15万股,支付总金额为200万元。 顺鑫农业6日公告称,顺鑫控股计划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1亿元,不超过2亿元,本次增持不设定价格区间。抛出计划的同时,顺鑫控股于2月2日至2月5日增持568.34万股,增持金额9007.62万元,占公司总股本的0.77%。 《大众证券报》记者通过Wind统计发现,除了上述两家公司,截至目前,本月已有124家公司重要股东及高管等实施了增持计划。 各方多举措提振市场信心 除了抛出真金白银的增持计划,不少公司亦宣布通过回购股份、承诺不减持的措施提振市场信心。 记者通过Wind统计发现,截至目前,本月已有近300家公司宣布拟回购股份增强市场信心;近200家公司实施了回购行动。其中,东来技术、澜起科技、中环环保等多家公司在短短的4个交易日内已实施了两次回购。此外,香飘飘、百大集团等多家公司重要股东承诺半年年不减持公司股票。 对于近期上市公司纷纷抛出增持、回购、承诺不减持等举措,一资深市场人士在接受《大众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上市公司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提振市场信心。”记者 朱蓉...
重磅新规!证监会发布

重磅新规!证监会发布

小微 小微
76805
2024-02-12
(原标题:重磅新规!证监会发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证监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4号》文件,对于基础设施REITs的相关会计处理和判断进行了明确,将原始权益人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对于基础设施REITs其他方持有的份额定义为“权益属性工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基础设施REITs明确为权益资产意义重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二级市场价格波动对机构投资者利润表的影响,减少短期价格波动带来的被动减持。同时,有望吸引原始权益人向市场提供更多优质资产。 基础设施REITs 明确权益属性 为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体系,提高监管透明度,推动市场主体提升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4号》。其中,对于基础设施REITs的相关会计处理和判断进行了明确。 根据《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4号》,并表架构下,原始权益人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对于基础设施REITs其他方持有的份额,列报为负债还是权益,主要取决于原始权益人是否存在无条件避免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义务,具体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是基础设施REITs是否可以避免现金分红义务。根据证监会、交易所等相关监管要求,若REITs产品连续两年未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收益分配的,相关基金产品将被交易所终止上市。据此,原始权益人有权选择在交易所终止上市以避免现金分红义务。 二是基础设施REITs是否可以避免到期强制清算义务。基础设施REITs虽然成立时设置了初始期限,但其可通过扩募购入新的基础设施资产延长合同期限。 因此,如原始权益人已依照相关法规要求说明前述分红、终止上市和扩募延期安排,则原始权益人不存在不可避免的支付义务,原始权益人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应将基础设施REITs其他方持有的份额列报为权益。 解答市场疑惑 提升原始权益人参与的积极性 基础设施REITs试点两年多以来,REITs发行和发行后的会计处理和财务影响一直是行业各方的关注重点。 伴随着基础设施REITs试点推出、REITs申报发行热度渐增、REITs二级市场波动震荡,行业对基础设施REITs会计处理的关注重点,也经历了由原始权益人的会计处理转向了投资方对投资REITs的会计处理。 对于此次最新出台的《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4号》文件,瑞思不动产金融研究院以及德勤中国相关人士表示,此次进一步明确了基础设施REITs的权益属性,澄清了基础设施REITs市场参与各方对于基础设施REITs理解上的偏差和分歧,有利于消除原始权益人参与基础设施REITs市场的疑虑,进一步提升原始权益人向基础设施REITs市场提供优质资产的积极性,实现基础设施REITs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中金公司研究所则从提升原始权益人发行动力及会计计量方法变化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新的监管规则适用指引有望促使并表原始权益人发行动力有望提升。 “明确并表型原始权益人合并报表层面应将REITs其他方持有的份额列报为权益,实现了不出表、保留资产控制权的同时增加权益资金、降低资产负债率,有利于提升此类原始权益人推动优质资产首发、扩募上市的积极性,助力REITs市场持续扩容。”中金公司研究所张星星、裴佳敏等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 另一方面,后续机构投资者可选择FVOCI会计计量方法,这应当有利于鼓励和增强长期持有投资逻辑,降低市场波动性。 “若采用FVOCI计量方法,持有REITs期间收取的现金分配计入当期损益(损益类科目),反映在利润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反映在资产负债表。考虑到部分REITs投资者的考核可能主要基于利润表,选择FVOCI方式对公募REITs进行会计计量,或有助于增强此类投资者的持有稳定性,减少短期价格波动可能为其带来的一些被动交易行为,这有利于提升市场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吸引长期配置型资金入市。” REITs长期配置价值进一步夯实 不少人士表示,该规则有利于提升REITs持有稳定性,此类产品长期配置价值进一步夯实。 上述中金公司研报显示,在上述规则下,当前高分派率的REITs标的可为投资人兑现更为确定的财务收益,但资本利得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投资人应该根据自身投资条件综合判断。中长期来看,该规则有利于提升REITs持有稳定性,拉长持有周期,降低二级市场价格波动,提升配置价值。 实际上,伴随着REITs市场一年多调整以及宏观经济逐渐回暖,REITs的中长期投资价值逐渐显现。 中航证券日前发布研报显示,2023年REITs市场经历了一波显著调整,市场持续下行主要源于基本面、流通盘和估值三方面因素。公募REITs2023年四季报业绩延续分化,板块间的修复节奏仍受到经济周期等因素的持续影响,但部分板块已呈现波动式修复...
智己融资80亿:今年最大造车融资诞生

智己融资80亿:今年最大造车融资诞生

小微 小微
69526
2024-03-02
(原标题:智己融资80亿:今年最大造车融资诞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迄今最大一笔融资出现了。 投资界获悉,3月1日,上汽集团旗下高端智能品牌智己汽车宣布获得超80亿元的B轮股权融资,投资方阵容豪华 由中国银行旗下中银资产领投,农银投资、临港集团等共同参与投资,宁德时代、Momenta、清陶能源等科技公司跟投;同时,上汽集团、工银投资、交银投资继续追加投资。 成立于2020年,智己汽车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既肩负各方的“造车梦”,也是上海高端电动车版图的重要落子。2022年8月,智己汽车完成A轮融资,投后估值接近300亿元,堪称生猛造车独角兽。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正值高合宣布停工停产,2024年国产造车江湖正迎来一场最无情的淘汰赛。 成立三年,天团撑腰 上海造车独角兽 时间回到2020年,彼时新能源造车激战正酣。消息流传,上汽集团内部有一个代号为“L”的项目,目标是打造“中国特斯拉”。 一个月后,“L项目”揭开面纱。同年11月,上汽集团正式官宣高端智能纯电汽车智己汽车,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智己”二字取自《周易 系辞上》中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意为以智慧周全万物,勤奋探索。 资料显示,智己汽车是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巨无霸”项目,注册资本高达100亿元。其中,上汽集团出资54亿元,持有54%的股权;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各出资18亿元,分别持有18%股权。 这意味着,智己汽车背靠着三棵大树上汽集团为其提供资金资源基础,张江高科技园区则拥有高科技产业集群生态以及AI、芯片等核心技术资源,加上阿里集团作为智己汽车的股东之一,携手阿里云计算、达摩院AI技术以及斑马智行AliOS等多项技术赋能。 这无疑是中国造车江湖最豪华的阵容之一。当时,国内各大造车新势力都集中在2030万价位的纯电汽车厮杀,智己一出场就直奔40万起步的豪华车市场。在国内汽车市场,40万元上下通常是奥迪A6L、奔驰E级、宝马5系的天下。 图片来自官网 2022年4月,智己首款汽车智己L7面市,预售价格40.88万元。智己L7被称为“技能BUFF叠加”的一款智能电车,这款车所包含的智能数字架构、智能无界OS、智能交互分享、智能自动驾驶、智能三电技术等核心功能,曾在车圈爆火。 很快,智己L7开始量产交付,并在不到一个半月时间里突破1000台,成为国内35万元以上豪华纯电车型中交付量最快破千的车型。 与此同时,新融资也浮出水面。2022年8月,智己汽车宣布完成30亿A轮融资,由交银集团旗下交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领投,上汽集团继续追加投资;同时还引入了工银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知友创投、上海国资国企综改基金、中信证券投资等多家投资机构,投后估值约300亿,成为A轮估值最高的造车新势力之一。 如今,智己汽车B轮融资更加震撼金额超80亿元,中国银行旗下中银资产领投,农银投资、临港集团等共同参与投资,宁德时代、Momenta、清陶能源等科技公司跟投;上汽集团、工银投资、交银投资继续追加投资。如此阵容,堪称天团。 一年卖了3.8万辆车 最便宜21万元起 选择造车,就注定了不会是一条坦途。 回过头来看,当初智己的首款豪华轿跑智己L7在经历短暂的关注后,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况,2022年全年销量不足5000辆。对于一个新品牌而言,这样的成绩显然未在市场掀起太多波澜。 对此,智己团队似乎开始反思起价格定位。2023年2月,智己汽车又推出了中大型SUV智己LS7,预售30.98万起。在外界看来,这与市场定价规则相反,SUV反而比轿车还便宜了10万。 即便如此,智己LS7也未让智己汽车的处境改观。2023年1至9月,智己汽车销量仅约1.5万辆,月均销售不足2000辆。对比同期,吉利极氪、东风岚图销量分别为7.9万辆、2.7万辆。 图片来自官网 转折点是在2023年10月,智己带着第三款车智己LS6回归。同级拉满的配置、快速落地的城市NOA能力,高阶智驾能力是智己LS6主推的卖点,“未来智舱”、“全域数字视野补盲”、“雨夜模式”、“一键AI代驾”等新奇功能体验,还有击穿地板的价格21.49万元起。 智己打了一场翻身仗在LS6上市的当晚,官方宣布新车预售订单已经超过3.8万辆。2023年12月,智己月销过万,这是智己成立三年以来的里程碑时刻。其中,LS6单款车型销量占比超过94%,成为智己最畅销的车型。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智己汽车累计销售3.82万辆,同比增速达到665%。 “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年1月,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展望2024年战况。 此次融资完成后,今年上半年,智己汽车将上市全新一代产品智己L6,零百加速...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市绿色低碳相关企业向“新”而行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市绿色低碳相关企业向“新”而行

小微 小微
64580
2024-03-11
(原标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市绿色低碳相关企业向“新”而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自我国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每年的全国两会上,绿色发展都是热点话题,且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相关工作的推进,热度持续高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同时,碳达峰碳中和已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国内绿色低碳产业实现高速发展,涌现出诸多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以深市为例,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体系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逐“绿”而行,深市绿色低碳产业相关企业将如何答好“绿色发展”这一考卷呢? 产业发展潜力大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循环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新能源汽车。 公开信息显示,全球市场方面,新能源汽车销量1428万辆,同比增长35%,渗透率超过16%;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865GWh,同比增长27%,储能电池出货量224GWh,同比增长41%。 国内市场方面,新能源汽车销量950万辆,同比增长38%,渗透率达到32%,全球占比65%;动力电池出货量616GWh,同比增长32%,全球占比71%;储能电池出货量206GWh,同比增长58%,全球占比92%。 有机构预测,2025年电动汽车全球总销量将超过2000万辆,2030年约4000万辆,届时全球电动汽车的总数量将达到约2.4亿辆。 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球主要国家双碳战略的引领和驱动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前景极为明朗。国内市场方面,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到2025年底、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改委等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一系列各类利好新能源汽车市场及储能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碧水源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需求的日益增长,环保也逐渐从过去的粗放型及点源治理向大环境治理升级,从大众化、无害化向再生净化、资源化升级。长期来看,生态环保产业仍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生态环保产业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产业基础,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作为生态环境治理行业的核心子行业,水环境治理行业已逐步进入从规模扩张向系统规划、高质量发展升级的新阶段,开启了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新征程。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当前行业发展的主逻辑没有变化,一是碳中和的目标,未来低碳能源发展路径是确定的,新能源发展空间还很大。二是新能源未来规模化+技术进步,度电成本持续降低,经济性持续改善,新能源将是最经济适用的电力来源,风光储氢融合将是大势所趋,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向“新”而行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也为科学认识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行动方向。 天齐锂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新能源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天齐锂业对于助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新三样”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具有使命感,同时,也肩负着与投资者分享企业高质量发展红利、回馈利益相关方、践行企业公民义务的责任。 据了解,在创新孵化方面,天齐锂业正在加速推进世界一流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并建立了天齐锂业创新实验研究院,提升公司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和国际检测认证能力,并承载筑巢引凤、技术转化的功能。与此同时,公司还连续两年举办创新孵化大赛,助力创新项目孵化,吸引研发类人才,在业界取得良好反响。 碧水源相关负责人表示,碧水源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水务行业形势,对标同行业企业的基础上提出“12256”发展战略。公司将通过强化战略引领、创新驱动,为治理水环境、开发新水源、保障饮水安全以及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不断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引导公司各业务板块可持续稳步发展,全面提升公司高质量发展;持续稳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恩捷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聚焦锂电池隔膜业务,注重研发投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成为世界一流的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企业为愿景,用品质、价格、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宗旨,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校对:陶谦...
强势“吸金”!又一只千亿元级股票ETF诞生

强势“吸金”!又一只千亿元级股票ETF诞生

小微 小微
74404
2024-03-12
千亿元级ETF正在加速涌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嘉实沪深300ETF规模突破千亿元之后,仅隔12个交易日,市场上又迎来一只千亿元级股票ETF。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交易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11日,华夏沪深300ETF总规模超过1006亿元,成为国内第五只规模站上千亿元大关的股票ETF。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仅“巨无霸”产品相继诞生,市场资金也在继续流入股票ETF市场。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股票ETF市场最近四个交易日都呈现资金净流入状态。今年以来的43个交易日中,有17个交易日资金净流入超过百亿元,2月5日及2月7日两个交易日更是接连出现400亿元级的资金净流入。 今年以来股票ETF资金净流入合计超过3700亿元,而去年全年股票ETF资金净流入超5100亿元。这也意味着,仅两个多月时间,股票ETF资金净流入规模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七成水平。 又一只千亿元级股票ETF诞生 第五只千亿元级股票ETF“花落”华夏基金。 3月11日晚间,上交所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华夏沪深300ETF总规模达到1006.35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由此成为继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之后,第五只规模站上千亿元大关的股票ETF。 华夏沪深300ETF成立于2012年12月25日,并于2013年1月16日上市交易,是全市场第三只沪深300ETF。 今年1月份,在增量资金涌入下,华夏沪深300ETF规模接连跨过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等多个整数关,2月5日正式站上700亿元,并只用了短短三个交易日时间,于2月7日强势突破800亿元大关,之后规模继续飙升,五个交易日之后,也就是2月21日规模站上900亿元,接着不到1个月的时间规模正式突破千亿元大关。 在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黄威看来,股票ETF规模突飞猛进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表现欠佳,促使投资者转向低费率、持仓分散及风格稳定的被动指数基金,尤其是兼具交易和配置功能的ETF产品;另一方面,随着前期市场震荡下行,A股估值降至历史低位,长期配置价值凸显,部分投资者借助ETF逆向布局,博取市场反弹修复机会。 “2024年开年以来,ETF持续净流入为A股贡献主力增量资金,各机构资金出手买入ETF,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有助于短期市场情绪的修复和风险偏好的改善。由于机构资金体量较大,天然更倾向于选择大盘宽基进行布局,跟踪大盘宽基指数的ETF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规模扩张趋势。”华夏基金人士从机构资金配置的角度分析。 股票ETF强势“吸金” 2000亿元级ETF呼之欲出 近年来股票ETF强势“吸金”,继5只千亿元级股票ETF相继出炉之后,规模超2000亿元的“大块头”股票ETF也呼之欲出。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股票ETF总规模(不含跨境ETF)已达到1.82万亿元,最大的股票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总规模达到1956.58亿元,距离2000亿元仅一步之遥。 谈及股票ETF大发展,华夏基金人士表示,近两年市场较为低迷,主动型基金挖掘alpha的难度不断上升。大家也逐渐认识到,指数基金能够很好把握各类市场风格、行业主题、细分赛道的平均行情,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 “当前以科创50、科创100和创业板成长为代表的宽基指数,低估值优势更为明显,配置性价比凸显,相信今年在市场回暖的预期下,这些偏成长风格的宽基ETF更值得关注。”上述华夏基金人士表示。 多维度发力ETF生态圈 ETF成为市场的风口,基金公司不仅积极发力ETF产品,近年来更积极布局ETF联接基金、提升ETF效率、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做好投教工作等,多维度发力ETF生态圈。 谈及建设ETF生态圈,黄威表示,一是继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完善ETF产品线布局,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样化且更好的ETF产品。 二是基金公司协同交易所、指数公司、做市商等各参与方提升ETF的运作效率和管理质量,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好且可靠的ETF产品。 三是扩大投资者群体,重视投资者体验并努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如逐步调降费率,降低投资者长期持有成本;推动将ETF纳入投顾服务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基于ETF的资产配置方案。 而华夏基金则强调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华夏基金人士认为目前ETF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部分ETF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时,ETF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但投资者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仍显不足。许多投资者对ETF的特点、风险及投资策略了解不够深入,可能导致投资行为不够理性。 “促进ETF的良性发展,一是需要加强产品创新,推出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ETF产品,满足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这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市场趋势、挖...
VC把办公室开到中东

VC把办公室开到中东

小微 小微
69369
2024-03-13
(原标题:VC把办公室开到中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的一幕出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资界获悉,今年2月,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CMC资本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设立了新办公室。无独有偶,愉悦资本也在阿布扎比落地了办公室。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聊起中东的办事处,CMC资本向投资界表示,此举是顺应中国企业出海大潮。目前,CMC中东团队仍在筹备中,接下来中东办公室将为协助中国企业在中东落地和拓展业务做一些尝试,从而推进国内和中东企业间的合作落地。 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中东财团不约而同地密集投向中国,同时国内VC集体去中东拜访考察。2024年,新一轮“双向奔赴”序幕拉开。 投资人来了 他们设立中东办公室 投资界了解到,目前CMC资本已有一名董事总经理在此常驻,负责中东办公室的工作开展,而当地团队仍在筹备当中。 据悉,CMC资本在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注册了一个实体,管理合伙人Lee Wei Choy和Jianan Wu被列为董事。此前,CMC资本法务风控部负责人高函曾在一次访谈中透露,2023年起就计划在阿布扎比开设一间新办公室,对于当地的监管规则、牌照规则等都要重新学习。 在CMC资本落地的阿联酋,拥有着三大全球主权财富基金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以及阿布扎比控股公司(ADQ)。跟踪全球主权投资基金的Global SWF在2024年度报告中披露,阿联酋三大主权财富基金在2023年一共出手投资了365亿美元。 回望2023年,去中东募资一度成为国内VC/PE的标配,尤其大量美元基金合伙人级别的领导组团飞往中东,不少投资机构也组织到中东交流与学习。募资之外,大家也带领被投企业踏上这片土地寻找新机会。 直至2024年,VC/PE去中东设立办事一幕渐渐多了起来投资界获悉,愉悦资本同样将中东办公室落在了阿布扎比。 此前,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在中国-沙特汽车产业交流会上分享:早在2019年,来自沙特的基金就已经投资了愉悦资本;2023年6月,被投企业蔚来汽车接受了阿布扎比主权基金11亿美元的注资;此外,愉悦资本的一大批被投企业也在沙特和中东地区建立了地区分部。 自去年起,中金公司已经在中东设立两个办事处,并且正在申请于当地开展金融服务活动所需的牌照;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陆家嘴管理局在沙特利雅得设立中东区域首个办事机构,搭建业界合作平台,推动国内企业出海发展,吸引海外资金投资浦东。 更早之前,易达资本这家由沙特主权基金(PIF)和阿里巴巴旗下eWTP基金合作共同出资的投资机构,总部就位于沙特利雅得和北京。 悄然间,这样一支队伍愈发壮大。 出海重要一站 中国创业公司抢滩中东 犹记得去年底,为了吸引跨国公司落地,沙特宣布了一项充满诱惑力的政策:在当地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企业将可以免除30年的企业所得税。随后,中国土木、中国铁建、中国港湾、中国通信服务、华为、华大集团、同方威视、iMile跨境物流等公司获得了在沙特开设地区总部的许可证。 为了配合2030愿景计划,沙特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吸引480家公司在其境内设立地区总部,从而进一步增强国内经济的实力和多样性。截至去年12月,已经有200多家公司将区域总部设在沙特。 为此,沙特的投资促进平台Invest Saudi还在去年开通了网站中文版,这是除了阿拉伯语、英语外的第三种语言。 今年初,迪拜多种商品交易中心(DMCC)在中国香港和上海举行路演活动,DMCC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艾哈迈德・本・苏莱伊姆表示,去年有852家中国企业在DMCC开展业务,在迪拜大展宏图。而目前,在阿联酋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约有6000家,其中超过14%落户DMCC,涵盖多个核心行业。 放眼整个中东地区,来自中国企业的合作遍地开花。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小马智行已与阿布扎比投资局签订合作协议,宣布加入在马斯达尔城建设的阿布扎比智能驾驶汽车产业集群(SAVI);哪吒汽车也宣布加入阿联酋阿布扎比SAVI,在其中开设一个研发中心和组装厂……更多案例涌现。 还有医疗产业。2023年9月,中国医疗代表团再度前往中东,包括康希诺、绿叶制药、君和资本等13家企业,涵盖制药、生物技术、疫苗、医疗器械、诊断、医疗大数据和资本等各大领域,与沙特、阿联酋进行了深入沟通,探讨合作的可能。 实际上,过去一年在中国出手大方的中东财团,招商诉求也十分明确,相比财务回报,中东各国同样希望能将新能源、医疗健康、高新技术等引入当地。此前沙特投资部长哈立德・法利赫曾公开表示,愿与中国“提升互相投资”,希望中国企业抓住机会,在制造业、能源、矿产、物流、旅游等领域进行投资。 中东土豪伸出了带有一定条件性的橄榄枝。“比如沙特,目...
最新评论
热门标签